《見識》讀後

最近看完吳軍老師的《見識》,讓我漲了不少的見識,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把成功歸因於‘運氣’是一種過分謙虛的表現,並不可取,而應該試着把成功歸因於其他更加明顯的因素,比如努力程度。

這源於我多年來的不良體驗,當某些人談到一些人的成功時,總會不屑地表示某人只是因爲一時運氣好,趕上機緣。通過這些人的表述,讓我對於‘運氣’一直沒有太多好感。

不過運氣確實存在,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面對事實,我們應該理性接受,而非強迫自己去無視。想要有好的見識,先得讓自己學會接受一些事實,哪怕這些事實並不能讓自己好受。

當我們因爲一時運氣不好,而導致失敗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眼前的失敗,然後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努力到讓運氣都爲之感動,自然就能讓它回到身邊。哪怕經過努力,依舊沒有獲得好運,也無需抱怨,因爲這已經是事實,既然是事實,就意味着無法改變,那我們就應該好好接受。

從小到大,父母都鼓勵我們好好讀書,讀好書就能出人頭地,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明天。多數時候,父母只是因爲看到身邊那些有所成就的讀書人,因爲倖存者偏差,讓他們誤以爲讀書人都能有所成就。所以他們一代又一代地不斷鼓勵孩子們好好讀書,只要讀好書將來就能有所成就。

作爲過來人,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弄明白一件事,讀書和有所成就並不存在正相關關係。儘管如此,讀好書依舊很有必要,讀書上學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考上清華北大,而是通過努力明白一件事,付出和回報是等價的,付出多少就能收穫多少。假如在走入社會前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因爲領導多安排自己做一些事,而感覺領導不公平,搞區別對待,今天你多做的一些事,也許會讓你在下次晉升職位時多一分機會。任何付出都不會白費。

不管是寒窗苦讀還是努力工作,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自己過得幸福。基於這個前提,我們在做任何決定之前,都得考慮清楚,這個決定是否會讓自己過得更幸福。假如不能,那就堅決否定。比如當新款iPhone出來時,讓你很心動。但在行動之前,你要正確評判自己的購買力。假如你的經濟能力有限,買下它會大大降低你的生活質量,讓你過上節衣縮食的拮据生活,那麼就不要試着說服自己,堅決不買。反之,你經濟能力良好,買下它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錦上添花,那麼就不用過分糾結,買就是了。許多時候,我們不幸福,往往是因爲購買了一些超出自身當前經濟實力的物品,讓自己揹負上過多的經濟壓力,整日爲錢疲於奔命,根本無暇享受生活。

除此之外,不幸福還可能是因爲我們面臨的選擇太多不知道如何抉擇。相比於美國人,印度人的家庭往往更加幸福。印度人在擇偶時,基本都講究門當戶對,同時有些類似於我國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事人往往沒有過多選擇,假如對另一半不滿意,也不能輕易離婚,一旦離婚,想要再婚,十分困難,因此相比於美國人,印度人不會在意路邊的野花野草,而是想辦法努力經營好已經成就的婚姻。看似無奈,實則更加幸福。美國人看似婚姻自由,但因爲選擇過多,反而不會如印度人那般努力維繫家庭關係,家庭生活往往不盡人意。

常言道,喫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太過在意鍋裏的美食,卻讓自己少了細細品味碗中飯菜的耐心,狼吞虎嚥過後,哪怕再次從鍋裏盛出一大碗,依舊沒有耐心細細品味,自然無法體會到食物的美味,白白糟蹋。反之,如果一開始,就專注於已有的食物,細細品味,哪怕是白饅頭,也能嚼出甜味來。

有些時候,沒得選,往往是最好的選擇。比起抱怨生活不公,不妨把這份選擇做到極致,你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題圖來自:《見識》封面截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