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後的思考

前後耗時兩個月,終於看完《樞紐:3000的中國》這本書了。

之前沒有接觸過知識密度和深度都如此大的書,讀來很是費勁,中途幾度想放棄,所幸堅持了下來。

越是艱澀難懂的書,反而給自己的思考帶來了助力。

它帶給我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

當一個問題解釋不了的時候,就放大格局和視野,從全球範圍來看,實在不行,再交給時間。

時間不能幫你解決問題,但在一段時間的經歷和對經歷的思考以後,會讓我們不再執着於眼前的視角,從而跳出圈子和侷限,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問題是一個個點,背後是一樁樁事件。

當把一系列的事件聯結起來之後,就會呈現出局部的畫面。

以我們普通人的精力來說,局部的畫面已經是很難求了。即便如此,也會對我們的認知和思考體系造成很大的衝擊。

正如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說“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還有一個心得是,看書的過程中不要怕不懂,也不要怕弄不明白,給自己時間慢慢來,同時一定要留出一些時間思考。

這裏有兩層意思:

1、一味地狼吞虎嚥,胡喫海塞,只會讓別人的思想圈住你的思維,盲目地相信,錯誤地迷戀,成爲別人話語的傳聲筒。

2,不經過消化和思考的知識,是零散的,碎片的,混亂的。除了大量佔據你的腦容量以外,毫無作用。只有經過思考和分析後,整個事件的脈絡纔會清晰。同時思考的過程和方法,也會融于思考體系中。

我們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看熱鬧、過癮,而是要增長見識和智慧。

與其盡信書,反而不如不讀,讓自己去經歷踐行,來得紮實。

做讀書筆記,可以在讀書和思考之間搭建橋樑。

每天閱讀後,留一些時間給自己消化、整理、總結,試着用自己的話去陳述。

當自己能完全說出來時,就代表理解了,明白了。

這樣才能嵌入到思考系統中,有利於深入地瞭解事物的本質和事件的發展規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