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可能是中年人最後的堅強

(感謝關注,看介紹給你更多理財乾貨~)

最近有人對互聯網大廠公司的人員年齡做了一個統計,大廠的平均年齡是30歲,華爲的平均年齡是31歲。

都說演員是青春飯,原來這個行業纔是喫青春飯的,想想真可怕,那些超過35歲的人還正是事業的黃金期,他們會去哪裏?那些超過40歲的人又都在哪裏?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影片《在雲端》,故事的開頭是以男主人公飛往全國各地解聘當地公司員工開始的,當談話對象聽到“你被解僱了”時,我們聽到的是這樣無奈又心酸的話:爲什麼是我?這就是我爲公司幹了30年得到的回報?作爲一個男人,我該怎麼向老婆解釋我被炒魷魚了?我不能失去這份工作,我還有房貸要還,還要養孩子……

步入中年,一邊是工作晉升明顯遇到天花板,不敢辭職,不敢換公司,不敢輕易得罪上級;一邊是家庭生活的雞零狗碎和開銷日益增加的“吞金獸”。

因爲無法平衡,人們活得越來越沒有自己,也越來越焦慮。


按理說,主業還是當地很不錯的公司,薪資也偏上,爲什麼還要研究股票基金呢?

1、股票(或基金)是爲數不多的,可以靠一己之力完成的事情。

在體制內呆久了,你會知道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有多難,電視裏的很多雞血的畫面在這裏是看不到的,你再優秀,沒有關係依然很難獲得晉升,沒有“兩下”年底依舊很難獲得好績效。

年紀越大越希望有些純粹的事情,不用勾心鬥角,你憑自己的知識賺錢很安心。

2、要爲自己的後半生謀好後路。

現在的你如果還有些光環,那是因爲你背後的平臺資源,離開了平臺或者舞臺,可能你什麼也不是。

所以我們需要有一項技能,一項即使離開所謂的平臺也能謀生的核心技能。

過去的二十年,投資房產是讓自己資產快速升值的捷徑;未來二十年會是什麼?

思來想去,股票(或基金)是能讓我即使離職,也能給我帶來不錯被動收入的技能,而且當我發現自己擁有這項技能後,我不再懼怕或迎合任何人的臉色,工作上反而會更果敢堅定。

所以對什麼頭銜、名號我反而淡然了,現在即使走了,我也知道自己不會過得差。

3、股票和寫作都是完美的具有複利效應的事情。

關於收入我後面還會詳細講,靠出賣勞動時間換來的收入,是最低層級的收入方式,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有這一種收入方式,甚至連這一種也沒有。

不是說這種方式卑微,而是這種方式的收入空間是有天花板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單位時間的價值。

比如你現在的時薪是200元/小時,那你就得想辦法提升到300或500元/小時。要麼和老闆談加薪,或者跳槽去更好的公司,或者利用業餘時間再去做一份兼職,比如微商。

這種方式致命的缺陷是,每個人的勞動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24小時都工作,如果你做不到單位時間收入無限大,你的收入就是有限的。

因此,我鼓勵大家在起步階段靠工資/兼職來快速積累自己的第一桶金,但長期還是要做一些有複利效應的事情。


複利曲線的開始是漫長而看不到希望的,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話“不急而速”。拿讀書來說,一定要每天堅持,不怕讀得少,只要每天都讀,日拱一卒,十年後也會超過大多數的人,這叫“不急而速”。

投資和寫作是明顯的有複利特徵,我們定投剛開始收益可能不高,因爲本金少,但隨着時間的增加,後面複利的威力是可怕,要知道巴菲特96%是收益都來自60歲以後。

但這個過程是苦澀的,因爲大部分的人沒有熬過拐點就先倒下了。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電影“在雲端”的那一幕發生在你身上,如果出現像今年教培行業團滅的黑天鵝,當年齡優勢已經不在時,你是否還有一項立命之本來保你周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