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瓷

耀州陶瓷燒造技藝申報世遺產的建議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陶瓷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偉大創造。耀州窯是中國古代名窯,在中國陶瓷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北方青瓷的代表窯場,和北方的定窯系、鈞窯系、耀州窯系、磁州窯系以及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共同組成代表中國陶瓷的“六大窯系"。

      一、耀州瓷燒造簡述及新形勢下的歷史變遷

      耀州窯在東晉以前就有燒造,這點可見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在黃堡鎮刻立的《德應侯碑》。唐代時期,政治清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政治穩定、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這些對耀州窯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黃堡窯廠卓然興起。唐三彩是耀州窯唐代燒製的主要品種之一。耀州窯出土的三彩器,包括人物(俑)、動物、日用器皿、隨葬器皿、建築構件和建築模型等。造型優美,形體準確,質地堅實,釉色斑斕凝練,色彩絢麗,裝飾手法包括剔、刻、堆、貼、劃等多種技法,配以融溶的多色釉彩,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1972年出土於黃堡窯址一座唐代墓葬中的“唐代黑釉塔式瓷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它集中體現了唐代耀州窯的造型、裝飾、製作。燒成工藝的最高成就,屬國家一級文物。在黃堡窯址發新的三彩龍頭套飾是目前我國首次在窯址中發現的唐三彩套獸。黃堡窯址發現的唐三彩龍買套飾和大量琉璃瓦,說明耀州窯在唐代就與宮廷有密切的聯繫,是燒造宮廷高級建材的重要基地。琉璃瓦是目前陝西省發現的最早實物資料,同時它的發現也爲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琉璃瓦找到了始燒地。

      黃堡窯從“晉永和林”傳燒窯甄陶之術,到唐代全面探索的創燒時期,黃堡窯經歷了燒製白瓷、黑瓷、茶葉末釉等多品種階段,最後發展到燒製青釉瓷。初期的青瓷釉色青灰到了唐代晚期,陶工改進原料淘洗工藝,器胎上加飾化妝土,使得青瓷質量大大提高。青瓷燒製成功和生產工藝的探索,爲五代和宋代青瓷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以後,黃堡改屬耀州管轄,至此,黃堡窯場在文獻記錄中被稱之爲耀州窯。

      晚唐時期,黃堡窯吸收了南方越窯先進的制瓷技藝,泥料淘洗日趨精細,青瓷質量日漸提高,五代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青瓷已經佔據主導地位,瓷器製品以淡青和灰青爲主,並有天青釉瓷,釉色瑩潤、淡雅,造型優美、精巧、輕盈,多在器物外部剔刻覆蓮紋,形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或在碗、盤的內部用尖而韌的竹器刻劃適合的團菊紋或變形花草紋飾,線條纖細、圓滑,似行雲流水,流暢自如。所燒造的青瓷無論胎、釉、造型、裝飾都屬上乘,成爲北方青瓷的代表,可和越窯祕色青瓷相媲美,“官”字款青瓷的發現,證明早在五代時期,耀瓷就被官府或宮廷選中,將耀州窯燒造貢瓷的歷史提前了一個多世紀。

        北宋時期的黃堡窯因爲隸屬耀州被稱之爲“耀州窯”。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耀州土產有石脂、青石、生華原”,爲耀州窯燒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時在黃堡漆水河沿岸,從鎮西南的鳳凰溝到鎮西北的瓷土產地泥池,延漆水河兩岸10多平方公里的峽谷臺地,層層疊疊佈滿瓷窯和作坊,“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 (據《同官縣誌》載),《德應侯碑》中記載“陶人居多沿長河之上”,“居人以整個鎮陶器爲利,賴之謀生”。“十里窯場紅透天”,是對當時耀州窯的形容。宋代成就了耀州窯的青瓷頂峯,根據發掘出土的宋代窯爐分析,每座窯爐的產量爲碗1100件或盤2800件,每座窯爐年產量可達五萬件左右。

      宋代耀州窯青瓷佔絕大多數,兼有醬釉瓷、黑釉瓷、天目瓷等,瓷器質量上乘,精巧雋秀,而每件器物都有多種不同的造型,種類極爲豐富,燒瓷品種幾乎囊括了宋代全國各大瓷窯所能見到的種類。《同官縣誌》,《德應侯碑》(宋元豐七年(1084年)稱之“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從神宗元豐(1078年-1085年)至徽宗崇寧(1102年-1106年)的三十年間,耀州窯爲朝廷燒製了大量的貢瓷,直到金代耀州青瓷依然是皇宮的御用瓷品。宋代耀州瓷作爲朝廷貢品,並隨陸、海商路遠銷遠銷日本、朝鮮、坦桑尼亞、阿曼等東亞、西亞及北非之地。耀州窯青瓷的突出成就,其制瓷工藝影響所及東到河南,西至甘肅,南達兩廣,全國諸多窯口紛紛仿製,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作爲自成體系的北方窯場,以大量生產獨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無可爭辯的的成爲北方青瓷的代表。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以及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共同組成代表中國青瓷最高技藝的“六大窯系”。

      金代耀州窯承襲宋制,釉色青綠,紋飾構圖簡潔明快,部分青瓷色呈薑黃,器型在宋代基礎上也有所增加,並燒製成功了月白釉瓷。釉色以乳白爲基調,白中泛綠,綠中透白,釉層厚,釉色滋潤,色澤具有碧玉般的質感。金代後期,爲了提高產量,擴大窯室,採用了澀圈疊燒的裝燒工藝。即將器內部中心刮釉一週,形成澀圈,避免乎黏結疊壓,最後一併仰放於簡形匣鉢內入窯裝燒。此時的青瓷失去了往日秀美典雅的風範,變得大方樸實,粗擴厚重,雖然不再受皇宮的青睬,但追求堅實耐用、物美價廉,深受老百姓喜愛,在關中、渭北一帶長期流傳的“五月二十滴一點,耀州城裏買大碗”的諺語,充分證明了這種質樸耐用的大老碗在民間有着廣泛的市場。從出土情況來看,它的足跡遍佈西北五省,爲西部的飲食文化增添了無窮的魁力。

        元代時期,由於殘酷的民族壓迫和尖銳的階級矛盾,民不聊生,爲了生存,耀州窯加大民用瓷器的燒製,耀州窯瓷器造型主要有碗、盤、盆、燈盞、瓶、壺等,以碗盤的產量更大,傳統的青瓷呈現出薑黃釉色,裝飾更趨簡單,大量的生活日用器內底出現了刮釉後的“澀圈”。

        元末明初兵荒戰亂,使得黃堡窯從晉永和林傳燒窯甄陶之術,到唐代全面探索的創燒,五代發展、北宋鼎盛、金元、歷經800餘年。在中國陶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到了明德嘉靖年間,耀州窯終於落下帷幕。但耀州窯並沒有從此消失,因爲,宋代時期的耀州窯,除了黃堡鎮的中心窯廠還包括了銅川(同官)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內。在黃堡耀州窯停燒的時候,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依然延續着耀州窯的輝煌,特別是陳爐,成爲繼耀州窯中心窯廠之後的另一箇中心窯廠,並且一直延續至今,成爲1300年未斷窯火的陳爐古鎮。

        在黃堡耀州窯衰敗之後,陳爐窯逐漸興起。成爲繼耀州窯之後的耀州窯系的一大窯場,並且在繼承中得到發揚,形成陳爐陶瓷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據一席之位。陳爐窯位於銅川市東南15公里許的陳爐鎮,四面環山,河谷溝壑縱橫。該鎮周圍制瓷原料及燃料十分豐富,有着良好的陶瓷生產條件。

        民國時期,“陶場南北三裏,東西延綿五里,爐火雜陳,徹夜明朗,故有“爐山不夜之稱。爲同言‘八景之一。”(見民國《同官縣誌工商志》。陳爐陶瓷生產歷史與銅川黃堡耀州窯有密切的關係。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耀州志》載:“黃堡....今其地不陶,陶於陳爐。“明祟禎十三年(1640)的《同官縣誌》記載同上。清雍正四年( 1726 )陳爐鎮西社《重修窯神廟碑記》雲:“同邑東南鄉士少石多,大都以陶謀生。其先則始於黃堡。自彼窯場廢,而陳爐鎮西方始習其業。“民國《同官縣誌》載:“黃堡...陶場,均毀於火,遂乃失傳...繼起者爲立地、上店、陳爐各鎮。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唯陳爐耳。明祟禎《同官縣誌》在“同官八景”的“爐山不夜“中記載:陳爐“自轉至巔,皆爲陶場,土人燒火煉器,彌夜皆明。每值春夜遠眺之,熒熒然一鱉山也。”在民國以前的漫長歲月裏,陳爐鎮居民過看亦陶亦農的生活,子承父業,代代相傳。民國32年(1943)前後,陳爐有居民800餘戶,星佈於半山間均以製陶爲主,而以農業爲輔。據士改時統計,該鎮的陶瓷手工業者擁有土地5000多畝,土地分佈在鎮周圍及雙碑原一帶。

        二、耀州窯燒造技藝國際影響及申遺優勢。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以長安(今西安)爲起點,經甘肅、 新疆,連接中亞、西亞、地中海各國的陸路通道,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人發明了瓷器,並隨着絲綢之路的貫通,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耀州瓷產品以及它的燒造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8世紀開始,日本、越南、泰國等先後從我國學到了制瓷技術。同時,我國有不少人到日本、南洋等地傳授制瓷技術;918年,高麗(朝鮮)在康津建立窯廠,仿造中國瓷器;11世紀起,制瓷技術先後傳到了波斯、埃及、西班牙、土爾其、意大利、荷蘭、法國、英國和德國;1682--1719年,德國麥森人造出了硬質瓷。在日本、朝鮮半島、阿曼蘇哈爾、埃及福斯坦特、坦桑尼亞、東南亞等地都有耀州窯瓷器的出土,越南的刻印花瓷也是深受耀州窯的影響。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巴黎奇美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倫敦大維德基金會、香港地區徐氏藝術館、關氏沐文堂、李氏九如堂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耀州青瓷的藏品。由此可見耀州瓷的影響是世界性的,耀州瓷的燒造技藝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中國八大窯系之一的龍泉燒製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來自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以及龍泉窯、磁州窯、耀州窯等歷史名窯的大師匯聚龍泉聯合發佈《龍泉宣言》,積極參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動。耀州窯作爲北方青瓷的代表、六大窯系之一,按照申遺的要求("申遺"即是指世界國家和地區以某一地區的特殊遺產價值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遺產的行爲。)也應加快申報。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爲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範疇。

      縱觀耀瓷燒造技藝,基本符合以下申遺條件:

        耀州瓷燒造技藝代表了中國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耀州瓷燒造技藝在一定時期陶瓷文化領域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耀州瓷燒造技藝頻臨技藝失傳等情況,在世界範圍內該技藝急需保護。

        三、耀州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黃堡耀州窯遺址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5月23日耀州窯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耀州窯博物館建在古代耀州窯遺址之上,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古陶瓷專題博物館,集遺址、遺蹟展示、文物標本陳列、模擬古代制瓷工藝演示,三位一體。耀州窯主體耀州窯博物館主體建築氣勢恢弘,雄偉壯觀。主館前廣場塑有譽爲“天下第一壺”的仿宋青釉刻花倒裝壺巨型噴水雕塑,堪稱“瓶中之王”的仿元代白釉黑花玉壺春瓶大型建築習習生輝。耀州窯博物館分爲三個部分:耀州窯博物館、耀州窯遺址、唐三彩遺址,耀州窯遺址館內展出了保存完好的唐、宋序列化制瓷作坊、窯爐遺址,唐三彩遺址保護展出的唐三彩窯爐、作坊遺址,在國內也屬罕見。唐宋制瓷作坊、窯爐遺址和唐三彩制瓷工藝流程遺址的展示,生動直觀地揭示了耀州窯宏大的生產規模、唐三彩生產的原始場景和唐、宋制瓷的工藝流程。耀州窯博物館館內還集中展出了1000多件珍貴耀瓷文物、90餘件明清官窯精美瓷器和大量現代陶瓷藝術品。展館中“唐代陶瓷器”、“五代青瓷”、“宋代瓷器”、“金代瓷器”、“元明清瓷器”,分別展示耀州窯唐代至清代七個歷史時期的陶瓷產品及生產工具、用具,反映耀州窯各時代的發展歷史和陶瓷生產的工藝技術以及耀瓷在國內外的發現、收藏及交流情況。走進耀州窯博物館將宛如穿越時空隧道,置身於古代耀州窯場景,感受久遠的耀州窯的文化、歷史。

        宋代時期的耀州窯,除了黃堡鎮的中心窯廠還包括了銅川(同官)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內。在黃堡耀州窯全面停燒的時候,一部分窯工輾轉來到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地延續着耀州窯的輝煌,陳爐成爲繼耀州窯中心窯廠之後的耀州窯技藝中心窯廠,延續耀州窯爐火1300年,未斷窯火。陳爐三大窯場總規劃規模合計近20平方公里,發現陶瓷燒造區34處,其中陳爐窯場12處。

        明清時代,陳爐陶瓷生產達到鼎盛時期,鎮民800戶,俱業陶。縣誌記載:“瓷場自麓至巔,東西三裏,南北綿延五里,爐火晝夜不熄,彌夜皆明,山外遠眺,瑩瑩然一鰲山燈也。”爐山不夜奇觀被列爲同官八景之一。古人賦詩讚曰:“山外遙看長不夜,星流月奔互參差”。這是當時陳爐瓷業繁盛的真實寫照。陳爐是繼古耀州窯後西北地區最大的瓷業生產基地,是國內唯一遺存的“爐火千年不絕”的耀州瓷的燒造基地,被譽爲“東方古陶瓷生產的活化石”,其耀瓷燒製技藝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爐鎮燒製陶瓷的歷史可上溯到1400年前的北周時期,後經唐、宋至明、清連綿不斷。考古發現,陳爐有金、元、明、清陶瓷燒造區30餘處,窯爐40餘座,作坊遺址和各時代典範文化堆積面積20多處,採集和出土文物標本1.5萬件(片),堪稱“北方青瓷之都”。 陳爐陶瓷文化創造了“3個之最”:一是陳爐陶瓷燒造歷史長達1400年,爐火一直不斷,創造了同一個地方陶瓷燒造時間最長的紀錄;二是最爲原始的燒製工藝“和土爲坯,轉輪就制”,成爲古陶瓷製作的活化石和活標本;三是窯洞層層疊疊,罐罐壘牆,瓷片鋪路,其陶瓷民居建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尚古之風。

        耀州窯的發展歷史是中國傳統燒造技術的歷史,從最原始的柴燒到煤燒到現在的氣燒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柴燒就是以薪柴爲燃料燒製而成的瓷品,柴燒瓷器在於薪柴的灰燼和火焰在燒製過程中會竄入窯內,產生的落灰形成自然的灰釉,柴燒的隨機性很強,陶瓷在窯內的情況不得而知,柴燒是窯工和和窯爐的對話,是火與土的共舞。據載銅川在西漢時期就發現了用煤炭作燃料,到了北宋時期,用煤燒製的已從軟質瓷進化到硬質瓷,瓷器的品質,無論是胎體的密度還是釉面的透明度,大大超過柴窯燒造的瓷器,已經具備近代瓷器的品質。隨着銅川煤炭資源的枯竭以及大氣環境治理的需要,如今的陳爐窯廠已從過去的煤燒轉變爲現在的氣燒瓷器。

        瓷器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選好礦質以後,在原料的加工上,古人採用牛拉耙將泥料粉碎,用溝碾粉碎釉料,這些在耀州窯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復原後加工場景,按照泥料、釉料的不同種類進行稱重配料之後進行裝磨,運行,當泥漿、釉漿達到規定的細度後從球磨機中放出。過篩入池,沉澱醒泥,練泥、然後根據燒造產品進行設計、揉泥、拉胚,旋胚、製作好的毛胚進行刻畫、繪畫,驗胚,裝入匣鉢或者支棚架,裝窯,入窯。冷卻、開窯形成最精美的耀州陶瓷。

        四、耀州窯燒造技藝目前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問題

        耀州窯從唐朝開始全面創燒到今天已經將近1400年曆史,耀州窯發展於民間,吸收了民間工藝者大量的聰明智慧、藝術營養以及豐厚的歷史傳承。進入現代化時期陳爐鎮依然保留着傳統的手工制瓷技藝。但隨着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大型陶瓷企業如雨後春筍,中國的所有省市區幾乎都建立了陶瓷廠,在世界,大部分國家、地區都建立了陶瓷生產企業,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模式應用於陶瓷生產使得陶瓷工業已步入現代工業的行列,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很難找到沒有陶瓷的家庭,技術革新,先進設備的使用,陶瓷競爭日益激烈。

      相比之下,耀州窯陶瓷生產依然依賴於傳統的手工製作,手工拉胚、手工刻花的傳統技藝,花費時間長,細節繁瑣,一個工匠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而且在刻花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而且付出和收入遠遠不能達到正比,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在現代化產品的衝擊下,陳爐鎮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設備落後,技改能力差,再加之老的“匠人”相繼去世,後備力量不足,員工素質參差不齊,花色品種單調、創新不足,使得流傳了一千多年的耀州窯傳統陶瓷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境地。

      耀州窯作爲西北地區唯一一個歷史悠久千年不衰,已獨成青瓷系列的窯口,作爲陝西省陶瓷旅遊目及陶瓷地理標誌,建造了全國最大的陶瓷專題歷史博物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耀州窯工藝技藝的延續地,東方陶瓷史上的活化石,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陳爐鎮千年未斷的窯火,工藝技藝,浙江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耀州窯工藝技藝申報世界陶瓷非文化遺產名錄顯得極爲重要和緊迫。

    (二)對策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成立工作班子

        要提高對申報工作重要性和意義的認識。成立由主要領導負責的申報工作班子,選調有責任心有一定專業水品的幹部從事具體工作。

2、積極向國家、省有關部門對接彙報申報工作

主動與省、國家相關部門對接彙報,在其指導下進行申報材料的編制、評審。

3、聘請相關專家參與對申報的專業技術性問題進行諮詢評估

      申報工作專業性強、尤其是報告的編制,要遴選聘請耀州窯文物研究的專家、陶瓷工藝大師組成專家顧問諮詢團隊參與申報工作。

4、擴大宣傳

      要大力廣泛宣傳申報工作的重要意義,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又是提高銅川在國際上知名度的最好宣傳。

        耀州窯申報世界陶瓷非文化遺產名錄,不單單是耀州窯代表中國歷史上北方最著名的青瓷窯廠,更是彰顯耀州窯這個古老的東方文化的歷史傳承,將對世界陶瓷發展史提供更多與科技、文化、藝術的歷史資料,是對耀州窯這個歷史上北方最大的耀州青瓷窯廠的一種肯定。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珍惜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把它繼承和發揚光大,將吸引更多的當代陶瓷大師著書立說,授課帶徒,從理論上指導後人學習陶瓷技藝,從實踐中提高耀州窯陶瓷技藝,強化各窯廠之間的交流,開闊視野,取長避短,不斷的學習、總結、提升,發揮優勢,創新技藝,肯定耀州窯在世界陶瓷史的地位,極大地傳承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保留耀州窯陶瓷這一獨特的手工技藝,爲世界和後人留下永久性的財富,爲世界未來陶瓷發展提供科技文化與藝術的的歷史資料和傳承,讓千年名窯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耀州窯工藝技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無疑是對中國陶瓷文化的巨大傳承和發揚,同時避免歷經千年重現人間的耀州窯技藝再一次被世人遺忘,陷入永久不復的糾結之中。                               

日記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