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后面附有故事)的观察实验,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他律水平,即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发展进入自律水平,即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大多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又称前道德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他的行为不具有约束力,没有义务意识,在游戏中没有真正的合作。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6岁~8岁),又称权威阶段

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你让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也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又称公正道德阶段

公正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定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 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