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和展望 “信息化”系統面臨的問題 華爲的數字轉型案例 數字經濟的落地場景 附錄

越來越多的場合下,我們會聽到數字化這個詞。中央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綱要中,其中一個章節就是專門論述“加快數字化發展,建數字中國”。但這個詞乍一聽又有點虛,它在幹什麼,價值是什麼?它和之前所說的“信息化”有什麼區別?本文將會用一個企業的實踐案例來嘗試說明這個概念。

“信息化”系統面臨的問題

在華爲官方推出的《華爲·數字化轉型必修課》中,對數字化轉型的定義是:一個運用數字技術對企業業務持續優化的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我認爲數字化在這個工程中優化的是信息的流轉方式。
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中,企業大多完成了“信息化”的改造,將企業的資源放到ERP系統上,將客戶的信息放到CRM系統上,將產品和製造的信息放到PLM、MES系統上。可以讓企業對各個方面的資源有一個清楚的瞭解,知道的庫存、客戶情況。
這些系統也逐漸面臨着一些困境:

  1. 學習成本高,需要專業的培訓才能使用其中的數據。
  2. 這些系統都是各管各的,數據是分散的,就像一個一個的“孤島”,想要了解別的系統的數據,要走流程。

使用別的系統要畫時間學習、理解數據,還要畫時間轉化成自己的系統能讀懂的數據。這樣導致拿到的數據時效性低,甚至因爲流程複雜就與別的系統“隔離”。
數字化系統就是要打破這種隔離,讓數據在各個系統中流轉起來,發揮價值,“指導行動”。

華爲的數字轉型案例

華爲作爲一家全球領先的通信和終端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領域積累了許多經驗,以下案例均來自《華爲·數字化轉型必修課》。

生產線

以前華爲生產線的ERP、MES、PLM等管理系統,數據是不通的,不同生產線的工藝控制軟件也不一樣,如果現在這條生產線要從生產A產品切換到B產品,必須先停產,然後花一兩天的時間,人工重新配置各種參數,效率低不說,還特別容易出錯。一出錯,又得停線調參數。
這種運行方式在以前產品生命週期長的情況下,還能支撐,畢竟一個產品要大批量、長時間地生產,不用經常切換產品。但現在不行了,單拿手機來說,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一年就發佈20多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計劃。
華爲現在的手機生產線,就是“隨需”生產。從排產計劃到物料信息,不同維度的數據、指令,都會被快速地編排、配置到生產線的工藝控制軟件中。生產線就會自動調整工藝流程,不用停線就能切換到新的產品生產。

財務風控

公司財務經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賬實不相符,賬面上記載的,和實際存在的不相符。比如你製造完了100臺手機已經出庫賣掉了,但沒記錄信息,去倉庫裏看實物的時候,發現庫裏少了100臺手機,就對不上賬了。要做到賬實相符,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很多的環節,從買進來,到中間生產,再到銷售,每個環節都做到賬實相符,最後在賬面上它才能是相符的。
以前,華爲員工就是靠打電話、發郵件,或者面對面,開個會同步消息。因爲跨國時差或者請示上級等問題,常常需要兩三天才能解決一個問題。這個同步效率是有很大問題的,本來問題還是個普通問題,拖着拖着可能就成緊急問題了。
在數字化轉型之前,"發現問題"是滯後的,"討論問題"是不及時的,這就導致"解決問題"的效率很低。數字化以後,比如我們發貨了,對方也簽收了,但簽收之後的款項,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打到我們的賬上來。這個情況迅速就能被系統發現,系統會在屏幕上彈出一個風險提示,自動推送給相關的人員。相關人員立刻就可以關注到這個流程,插手干預,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纔沒收到款。

訂單履行

華爲在做訂單履行的時候,負責這塊業務的同事,每天都會面臨一大堆客戶發來的合同,他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一下有多少個合同號,然後一個一個地點開合同號去查看訂單的狀態,是正常還是有風險。
這是信息化時代的工作方式,給你全量的信息逐條去處理,效率非常低。現在數字化轉型之後,訂單履行崗的同事的工作內容就變了,現系統自動就把有風險的合同給挑出來了。同事每天打開電腦看到的不是全量的合同,而是那些自動顯示有風險或者異常的合同,並且系統還能主動告訴我合同的異常可能來自於什麼環節。員工就可以更及時的去處理客戶的請求。

數字經濟的落地場景

中央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綱要中,對數字化應用場景做了具體的指導規劃,包括:


涉及到的相關產業包括:

我認爲,數字化的重點還是在於各個具體行業對業務的認知理解,而不是數字化的工具,只要業務梳理得好,無論通過什麼手段,數字化轉型都能做的不錯。

附錄

  1. 華爲·數字化轉型必修課
  2. 國資委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專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