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疊詞你用對了嗎?

今天來說一下兩組疊詞在創作古詩詞時的用法。一組是“漫漫”,另一組爲“懨懨”。

先說“漫漫”。

“漫漫”這組詞,在古人作品中出現率還是高一點的。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句子:“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煙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南山峨峨白石爛, 碧海之波浩漫漫。”

讀了這幾句,大概創作古詩詞的愛好者,無論是從平仄方面還是格式方面,你讀出點什麼來了沒有?

假如有看客還是不甚明白,那我就告訴你,這幾句中的“漫漫”,在創作古詩詞時,它是做平聲來用的。

那一定會有人質疑了,“漫”不是讀仄聲,怎麼又成平聲呢?

“漫”,我們需要先了解下,它在平水韻或詞林正韻中是可平可仄的字中之一。

單字爲平聲用,可參考古人所作的句子:“誰知別易會應難,目斷青鸞信渺漫。”,“琪花風亂欲成團,度嶺人言路已漫。 ”。

單字爲仄聲用有:“四體早知成散漫,前年悔更染閒須。”,“此日錦城花爛漫,何嘗更憶洛城春。”

所以,若單字用可爲仄聲或平聲,若當疊詞用則只能爲平聲,不可作仄聲而用之。

同理,我想說的另一個疊詞“懨懨”也是如此用法,因爲這組疊詞多用於填詞,這裏我就不再過多囉嗦和絮叨了。

你若問爲什麼這個字只能這麼用?對不起,不是有關研究人員,我可給不出你什麼合適的理由和解釋來。

知道這個知識點,我也是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聽老一輩古詩詞創作者告知並矯正,更是從讀了許多古詩詞作品中得悟而來。

今天爲什麼突然說這個呢?是我在詩詞羣裏,見一位作者把“漫漫”放在一首七律中第七句的後兩字作爲了仄聲處理。

當時是特別想提醒一下下的,但羣內高手貌似如雲,我還是不發聲爲好。畢竟咱人微言輕,不是什麼大咖,尤其自感在羣內噸位不夠(其實我人真的挺瘦的),又笨嘴拙舌的,還是用寫出來的方式,提醒提醒一下初學古詩詞的愛好者吧。

說到最後,我們現代的古詩詞創作愛好者,還是應多學多吸取古人創作的方式和規則。

雖然我們處於新世紀,古詩詞的發展需要更多地去創新和提高。但有一點,萬變不離其宗,該堅守的東西我們還是一定要堅守;該遵從的還是要遵從。從而才能使我們的古詩詞文化源源流長,無論在何代都會立於不敗之地。

PS:這個疊詞只限於作古詩詞與現代詩無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