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讀着讀着就想跪下的書

我一直以爲,散文很能彰顯一個人的情懷。心胸有多開闊,文章的韻味就有多深遠。我們常說“文如其人”,雖然這句話未必精確,但蘇滄桑的敘事風格確實跟她的人一樣,溫婉而寧靜。


蘇滄桑的《紙上》寫得如詩一般,絲毫沒有牽強的跡象。這種“奇特”不是刻意爲之,但又十分地有味道。


閱讀中忍不住數度落淚,因爲感動,因爲驚豔,因爲沉浸其中而無可自拔,因爲無以言表的那份觸動,因爲太多,太多……


有些幼稚嗎?那就是吧。一本好書,本就應讓讀者哭,讓讀者笑,讓讀者隨着書中的內容起起伏伏,隨着作者的筆力沉沉浮浮。蘇滄桑全部做到了,且做到了滿分。


這是一本獨特的書。全書以中國南方珍貴的非遺文化、手藝行當、風物人情等爲基本元素,寫絲綢、茶葉、戲曲,寫紙、寫蜜、寫酒、寫船孃……所寫之物,自帶一種中國古典之美。文字不疾不徐、典雅蘊藉,正如她所塑造的那個物質世界一樣,“充盈着水汽和靈氣”,融匯成一個和諧統一的審美世界。


我”深入“他們”的生活現場,親身體驗那些勞作,體驗,截取那些鮮活的人生橫斷面,抒寫山水之美、風物之美、傳統之美、勞動之美、人民之美。


蠶絲抽織成絲綢,毛竹變爲了紙張,蜂箱中釀出了蜜,千畝茶園一片清新的嫩綠……作者耐心描摹了“美”的產生過程,注目於創造美的過程中那些普通勞動者所傾注的巨大心血與付出。更是恰到好處的糅雜了傳統典籍中相對的詩歌。美哉,妙哉!


爲了採桑喂蠶,而壓彎腰,臂上都是老繭,手上浸了黑色的採桑人沈桂章家。


爲了造出失傳已久的開化紙,朱中華嚐遍人間艱難,撈紙師傅徐洪金在紙漿水中浸泡了45年的手掌,“比白紙更白”;


經年累月的採茶,讓祝海波的岳母、黃建春的妻子練出了“一雙蝴蝶般在茶尖上飛舞的手”,“每一個指甲都被茶汁浸染成了黑色”;


“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精神嚮往。對於美好事物的描摹,我們只是一味地欣賞、享用,無心探究“美”的來路,而《紙上》則告訴我們在“美”的背後,竟然蘊藏着如此的驚心動魄。



禪宗有四句格言,道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蘇滄桑的文章裏就有一種禪說的味道,這種禪說娓娓道來,不似說教。寫人、寫事、寫情,恍如山澗清泉,流轉之間,十分從容。在書中,每一寸文字都有生命,都會呼吸,那一段段人與自然的對話不是訪談,而是人的自語。


在蘇滄桑的文字裏,我們能找到那種已經漸行漸遠的回憶,找到一種安心的感覺。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作者的筆力。


《紙上》名爲紙上之辭,卻是躬行之獲”,蘇滄桑《紙上》所有的文字,是沾着泥土帶着露珠冒着熱氣的躬行體驗。正如有評論家所說,《紙上》是有來源、現場、去向的,是有聲音、色彩、味道、紋理的,是密佈質感和充滿活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