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詩詞赴遠方——初識葉嘉瑩先生

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更沒有白讀的書,我們在讀書上花的每一分鐘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得到回報,讀過的每一頁書,都在默默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奔跑,這一路,我們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同行的人。一個人在“沙漠”中獨行,會累,一羣人一起走,相互鼓勵,相互慰藉,相互學習。讀書,也是這樣。在“益詩益書教師讀書成長營”微信羣中,我要和書友們一起共讀,並且,我們一起下定一個決心:我在參加非常有價值的讀書營,我決定了要付出,也一定會很有價值,我值得所有的美好!

溫儒敏說,在煩躁的“大氣候”中,儘量讓自己能心靜,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的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因爲大雪,書在路上多待了幾天,好在今天,我們一起共讀的第一天,《唐宋詩詞十七講》在我的祈盼中飛來了。我還是喜歡讀紙質書,這樣可以一邊讀,一邊思考,還可以隨時批註,圈點勾畫。

教育是點化和潤澤生命的過程,作爲教師,我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要去讀書、要深入思考、要沉澱內化。而我現在要做的是,沉下心來,靜心品讀。

初識葉嘉瑩先生,心中有絲絲感動,葉嘉瑩先生在序言中表現出來的謙虛更是讓我欽佩。我用了一個完整的時間看完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這兩個小時的時間裏,跟着紀錄片瞭解了葉嘉瑩先生的成長曆程,這裏有她對宋詞的獨特感受,這裏藏着她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迴歸改革開放的中國,她有弱德之美,但她不是一個弱者,正是歷過憂患,先生對詩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益詩益書亦遠方”第一期共讀中,我們跟着卜慶振老師再次走進葉嘉瑩先生,走進書,走進詩詞,走進葉嘉瑩先生的世界。優雅如她,平和如她!無論是紀錄片中的葉先生,還是書中的葉先生,我都深深地感到先生對古典詩歌深厚的感情,正如先生所說,她心中懷有對古典詩歌盡到傳承責任的使命感。“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屈杜魂”,這是多麼真誠的感情!

記錄片的最後是一串深深的腳印,那串腳印一直伸向遠方,詩詞也能把我們帶向遠方,那裏有芬芳,那裏有花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