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诗词赴远方——初识叶嘉莹先生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我们在读书上花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读过的每一页书,都在默默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奔跑,这一路,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同行的人。一个人在“沙漠”中独行,会累,一群人一起走,相互鼓励,相互慰藉,相互学习。读书,也是这样。在“益诗益书教师读书成长营”微信群中,我要和书友们一起共读,并且,我们一起下定一个决心:我在参加非常有价值的读书营,我决定了要付出,也一定会很有价值,我值得所有的美好!

温儒敏说,在烦躁的“大气候”中,尽量让自己能心静,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用更多的时间沉下心来用传统的方式读书,重新捡起纸质的书来读。读书可以让你适当超越过量的浮躁的杂乱的信息环境,有定力,有眼光。

因为大雪,书在路上多待了几天,好在今天,我们一起共读的第一天,《唐宋诗词十七讲》在我的祈盼中飞来了。我还是喜欢读纸质书,这样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还可以随时批注,圈点勾画。

教育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去读书、要深入思考、要沉淀内化。而我现在要做的是,沉下心来,静心品读。

初识叶嘉莹先生,心中有丝丝感动,叶嘉莹先生在序言中表现出来的谦虚更是让我钦佩。我用了一个完整的时间看完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跟着纪录片了解了叶嘉莹先生的成长历程,这里有她对宋词的独特感受,这里藏着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她有弱德之美,但她不是一个弱者,正是历过忧患,先生对诗词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益诗益书亦远方”第一期共读中,我们跟着卜庆振老师再次走进叶嘉莹先生,走进书,走进诗词,走进叶嘉莹先生的世界。优雅如她,平和如她!无论是纪录片中的叶先生,还是书中的叶先生,我都深深地感到先生对古典诗歌深厚的感情,正如先生所说,她心中怀有对古典诗歌尽到传承责任的使命感。“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这是多么真诚的感情!

记录片的最后是一串深深的脚印,那串脚印一直伸向远方,诗词也能把我们带向远方,那里有芬芳,那里有花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