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認識自己,我把《紅樓夢》讀了六遍

上週六做了第二場直播,聊了一期很想講的《紅樓夢》。

沒有打稿,講完發現自己漏了幾個想講的點,今天寫一篇文字內容。

爲什麼會很想聊一期《紅樓夢》呢?

一個原因在於我超級喜歡《紅樓夢》,至今應該已經讀過六遍。

尤其是近三年,幾乎每年讀一遍,閒暇時,常隨便翻一翻。

另外一個原因是--

最近在B站聽歐麗娟老師講的紅樓,受到了很多的啓發,有很多的感悟,想跟你們分享一下。

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

最近梳理了自己讀紅樓的歷程,發現不同的時期,會關注不同的人,而對不同人的理解,也可以間接反映出自己的成長曆程和變化。

讀書就像照鏡子,我們看見的始終都是自己。

馬塞爾.普魯斯特就曾說--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而我在這些人裏,看見自我,打破舊的自我,也發現新的自我。

想到此,就覺得很有趣,大概這就是一直讀一本很經典的書,帶來的最大收穫,於是想跟你們分享。

/////////

我最開始讀《紅樓夢》,大概是初二,那時候,格外的喜歡林黛玉。

前兩年再讀,卻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薛寶釵的身上。忽然就覺得自己讀懂了薛寶釵(爲此還寫了一篇文章),儘管那只是一種很淺顯的懂。

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我覺得原因在於,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閱歷,我自己有了成長,同時也在這兩個人物裏照見了自己。

青少年時期,我喜歡林黛玉。因爲她更多的以自我爲中心,她更在意的是自己跟自我內心世界的關係。

那時候的我自己,也是如此。

我會更多的在意自己,會期望身邊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會情緒不那麼穩定,會有一些小任性,同時又帶着些許的多愁善感。

於是,我在林黛玉的身上看見了自己,由此產生了共情。

然而,大概是我畢業後的第二年。那一年我讀《紅樓夢》,突然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寶釵的身上,覺得自己理解了寶釵。

相比黛玉,寶釵最關注的,是她跟外部世界的關係。

她會在合適的場合說合適的話,很少有情緒,幾乎不表現出小女孩的心性。她妥善的照顧好與周圍人的一切關係,於是對她普遍的評價便是世俗、有心機。

後來,多讀了幾遍,忽然想通,寶釵只是一出場就完成了成長,她有了穩定的內核。

她已經妥善安置好了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該如何處事,該在意什麼,該擔負什麼責任。她的內心很穩定,所以很少看到她有情緒的波動。

如果我們看的仔細點,就會發現,當小說到最後,黛玉其實也完成了成長。

她也開始很少有小情緒,說話做事逐漸成熟,也開始在意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關係。

/////////

當我們開始成長,開始經歷一些現實的痛苦,會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更會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的中心並不是自己。

這時,我們除了要不斷探索自我的世界,讓自己擁有穩定的內核,更要不斷關注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我們要縮小自我中“小我”的部分,學習如何更好的處理與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等等周圍一切的關係,如何做到合適、不越界。

於是,就會逐漸理解書中那些曾經自己並不理解的人,就像寶釵,因爲終於在她的身上看見了自己,以及自己想要成爲的樣子。

/////////

今年再讀,我又把關注點放在了探春的身上。

歐麗娟老師在講人物判詞時,把探春和鳳姐做了一個對比。

我覺得這個視角很新鮮,也對此進行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很多同學可能很好奇,林黛玉和薛寶釵常常會被比較,探春和鳳姐有什麼可比較的呢。

所以我才說,這個視角很新鮮,也很有趣。

我們都知道,鳳姐的判詞是--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探春的判詞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你看,兩個人共用一個詞“末世”。

鳳姐前期管家,探春後期管家,無論前期後期,賈家都到了快要衰敗的時候,所以說他們生於“末世”,這是一個共同點。

兩個人都很有管家之才,所以一個是“才自精明”,一個是“愛慕此生才”,這是另一個共同點。

但兩人的區別在哪呢?就在這個“志”字上,探春比鳳姐多的就是有“志”。

/////////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鳳姐不識字,因爲王家雖是大家族,卻並不在意對女孩子的教育。

所以,鳳姐身上閃着一種活潑潑的世俗光彩,但是她始終沒有讓生活、讓自己的生命帶上精神的靈光。她會被強烈的物慾消耗着生命,這就是所謂的“機關算盡太聰明”。

而探春不一樣,所以,就連鳳姐都評價探春說--

心裏卻事事明白,不過是言語謹慎,他又比我知書識字,更利害一層了。

探春有志有才,知書識字,所以她在管家的過程中有性情、有界限、有分寸。

一個人有“志向”,就不會被一些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因爲目標看的很遠,心中的願景很大。探春就是如此,她希望自己能立一番事業,盡一切努力拯救家族。

今年我之所以會關注探春,更多的就在這個“志”,我在探春身上看到了一個人有志向後那般美好的樣子。

何爲志向?

我認爲就是未來自己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要讓身邊的人因爲自己所做的事,而有什麼不一樣,更大一點就是這個社會,會因爲自己所做的事有什麼不一樣。

人有了志向,就可以活在未來,把未來的自己圖景化。活在現在,堅定做好該做的每件事。

因爲未來是清晰的,因爲知道自己所做的事通向未來的那幅圖景。

/////////

如果我們細讀紅樓,會發現曹雪芹非常注重讀書的意義。

所以,這部經典小說裏,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便是寶釵所說的--

此刻於小事上用學問一提,小事便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何爲學問?並不是我們拿了多高的文憑、讀了多少的書,可以做出多麼好的文章。

《論語》中有一句話說--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問之道,在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心的修養,自我的完善。

做一個更好的人,心中有愛、心中有仁,心中有志。

之前我有看過得到賈行家老師在一期啓發俱樂部的演說,有幾句話還特意發了朋友圈。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誰心狠、誰心硬誰就最成熟。真正自我突破了的人,心靈是敏感的、柔軟的,同時又是因爲柔軟而堅韌、強大的。

而文學的作用就在於讓我們的心靈柔軟。

我們在閱讀文學的過程中,看到了更多樣的世界,不一樣的生命形態,從這些生命形態中照見自我,完善自我。

我們努力去理解、尊重書中的每一個生命,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努尊重遇見的每個人。

於是,我們的心靈越來越柔軟,同時因爲看過了那麼多生命的無常而變得更加的堅韌。

這是讀文學、讀經典,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