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识自己,我把《红楼梦》读了六遍

上周六做了第二场直播,聊了一期很想讲的《红楼梦》。

没有打稿,讲完发现自己漏了几个想讲的点,今天写一篇文字内容。

为什么会很想聊一期《红楼梦》呢?

一个原因在于我超级喜欢《红楼梦》,至今应该已经读过六遍。

尤其是近三年,几乎每年读一遍,闲暇时,常随便翻一翻。

另外一个原因是--

最近在B站听欧丽娟老师讲的红楼,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有很多的感悟,想跟你们分享一下。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最近梳理了自己读红楼的历程,发现不同的时期,会关注不同的人,而对不同人的理解,也可以间接反映出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变化。

读书就像照镜子,我们看见的始终都是自己。

马塞尔.普鲁斯特就曾说--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而我在这些人里,看见自我,打破旧的自我,也发现新的自我。

想到此,就觉得很有趣,大概这就是一直读一本很经典的书,带来的最大收获,于是想跟你们分享。

/////////

我最开始读《红楼梦》,大概是初二,那时候,格外的喜欢林黛玉。

前两年再读,却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薛宝钗的身上。忽然就觉得自己读懂了薛宝钗(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尽管那只是一种很浅显的懂。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我觉得原因在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我自己有了成长,同时也在这两个人物里照见了自己。

青少年时期,我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她更在意的是自己跟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系。

那时候的我自己,也是如此。

我会更多的在意自己,会期望身边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会情绪不那么稳定,会有一些小任性,同时又带着些许的多愁善感。

于是,我在林黛玉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由此产生了共情。

然而,大概是我毕业后的第二年。那一年我读《红楼梦》,突然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宝钗的身上,觉得自己理解了宝钗。

相比黛玉,宝钗最关注的,是她跟外部世界的关系。

她会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很少有情绪,几乎不表现出小女孩的心性。她妥善的照顾好与周围人的一切关系,于是对她普遍的评价便是世俗、有心机。

后来,多读了几遍,忽然想通,宝钗只是一出场就完成了成长,她有了稳定的内核。

她已经妥善安置好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该如何处事,该在意什么,该担负什么责任。她的内心很稳定,所以很少看到她有情绪的波动。

如果我们看的仔细点,就会发现,当小说到最后,黛玉其实也完成了成长。

她也开始很少有小情绪,说话做事逐渐成熟,也开始在意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

当我们开始成长,开始经历一些现实的痛苦,会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会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的中心并不是自己。

这时,我们除了要不断探索自我的世界,让自己拥有稳定的内核,更要不断关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我们要缩小自我中“小我”的部分,学习如何更好的处理与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等等周围一切的关系,如何做到合适、不越界。

于是,就会逐渐理解书中那些曾经自己并不理解的人,就像宝钗,因为终于在她的身上看见了自己,以及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

今年再读,我又把关注点放在了探春的身上。

欧丽娟老师在讲人物判词时,把探春和凤姐做了一个对比。

我觉得这个视角很新鲜,也对此进行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很多同学可能很好奇,林黛玉和薛宝钗常常会被比较,探春和凤姐有什么可比较的呢。

所以我才说,这个视角很新鲜,也很有趣。

我们都知道,凤姐的判词是--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探春的判词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你看,两个人共用一个词“末世”。

凤姐前期管家,探春后期管家,无论前期后期,贾家都到了快要衰败的时候,所以说他们生于“末世”,这是一个共同点。

两个人都很有管家之才,所以一个是“才自精明”,一个是“爱慕此生才”,这是另一个共同点。

但两人的区别在哪呢?就在这个“志”字上,探春比凤姐多的就是有“志”。

/////////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凤姐不识字,因为王家虽是大家族,却并不在意对女孩子的教育。

所以,凤姐身上闪着一种活泼泼的世俗光彩,但是她始终没有让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带上精神的灵光。她会被强烈的物欲消耗着生命,这就是所谓的“机关算尽太聪明”。

而探春不一样,所以,就连凤姐都评价探春说--

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

探春有志有才,知书识字,所以她在管家的过程中有性情、有界限、有分寸。

一个人有“志向”,就不会被一些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因为目标看的很远,心中的愿景很大。探春就是如此,她希望自己能立一番事业,尽一切努力拯救家族。

今年我之所以会关注探春,更多的就在这个“志”,我在探春身上看到了一个人有志向后那般美好的样子。

何为志向?

我认为就是未来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要让身边的人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有什么不一样,更大一点就是这个社会,会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不一样。

人有了志向,就可以活在未来,把未来的自己图景化。活在现在,坚定做好该做的每件事。

因为未来是清晰的,因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通向未来的那幅图景。

/////////

如果我们细读红楼,会发现曹雪芹非常注重读书的意义。

所以,这部经典小说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便是宝钗所说的--

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小事便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何为学问?并不是我们拿了多高的文凭、读了多少的书,可以做出多么好的文章。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问之道,在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自我的完善。

做一个更好的人,心中有爱、心中有仁,心中有志。

之前我有看过得到贾行家老师在一期启发俱乐部的演说,有几句话还特意发了朋友圈。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谁心狠、谁心硬谁就最成熟。真正自我突破了的人,心灵是敏感的、柔软的,同时又是因为柔软而坚韧、强大的。

而文学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的心灵柔软。

我们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看到了更多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生命形态,从这些生命形态中照见自我,完善自我。

我们努力去理解、尊重书中的每一个生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努尊重遇见的每个人。

于是,我们的心灵越来越柔软,同时因为看过了那么多生命的无常而变得更加的坚韧。

这是读文学、读经典,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