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长歌当哭

1915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昌陶在家中病死。毛泽东作《挽易昌陶 》追悼之。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 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这首诗感情真挚,写得沉郁悲痛,表达了对同学的深切悼念之情。诗中自比俞伯牙,将易昌陶比作钟子期,一般人不敢这么高调宣示的,毛泽东表达了非凡的自信。这既是一首悼念好友的挽歌,也是一曲友谊的赞歌!

全诗40句,大致分为5个部分,每个部分8句,结构上非常清晰。每个部分的末尾二字,作为下一部分开头,整体上构成顶针的修辞,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第一部分,从好友生病写起。写同学生病没有上学,产生了深深的思念。秋去(衡阳雁声彻)春来(湘滨春溜回),让诗人十分愁闷。睹物思人,独自徘徊在城墙弯曲的地方。

第二部分接着城隈写,与上一部份衔接得紧密。城隈芳草萋萋,写景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忧伤。由于没有同学的陪伴,只剩下作者一个人孤单的身影徘徊在岳麓山下。正期待着一道远游,还有毕业以后到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华,却迎来好友去世的消息,怎不叫人悲痛?由于深切思念,午夜梦到了好友。

第三部分,由鸣鸡起兴写梦境,承上启下。梦境中,诗人漫步田野,望见好友缥缈而来,走上前去握手,眼泪涨满了眼眶。但作者很清楚,好友已经不在了。他把好友比作骥(良马),但关山蹇骥足,比喻好友英年早逝。所以作者的心里忧愁郁闷如同烈火焚烧,只好倚靠群山尽情歌唱。这是长歌当哭啊!

第四部分写放歌。群山青青且秀美,起兴,承上启下,我们曾发愿说,在山下练习长剑,习武杀敌,报效国家。自然引出当时的局势。“东海有岛夷”,指日本,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21条秘密条款,并发出通谍,要求“绝对保密,尽快答复”;“北山尽仇怨”,指不断蚕食我国疆域的俄国。1915年6月7日,中俄代表及外蒙傀儡当局在恰克图签订了《中俄蒙协约》,外蒙古被分离出去。面对东海、北山的外患,何以为之?诗人的回答很明确很干脆:“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对东海、北山的外患当然要清除!但清除侵略者依靠谁?当然是我们,我们不能以自己出身低下贫贱而推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跃然纸上!但回头一想,你竟然过早地去世了,壮志未酬身先死,怎不令人无限悲痛?牙琴从此绝,诗人自比俞伯牙,决心从此不再弹琴了,用典表示失去好友的意思!

第五部分,琴绝承上启下,再次咏叹失去知音好友无以言状的痛苦心情,并哀婉地感叹,以后的漫漫人生路,我同谁共度?最后回到祭奠亡友,凄凉地望着旗幡,洒酒为祭!而自己的惆怅何处安放呢?长流不断的茫茫江水。

时年22岁的毛泽东,对于同窗好友的去世,十分悲痛。这首诗从好友生病不在身边写起,描绘了自己的失落、孤单,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接着写知道好友去世的心情,思念过切,竟然入梦了。梦中醒来,对好友的去世更加痛苦和惋惜。全诗一唱三叹,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着眼好友“愿言试长剑”的青春理想,抒发“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的报国之志,格调高昂!不仅看不到任何颓废,相反,从“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中,我们看到以天下为己任的舍我其谁的雄心!看到洋溢着的报国之志,献身之气!所以这首悼亡诗,虽然沉痛哀婉,却不凄惨,相反洋溢着力量——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既为友谊,也为志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