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工作和生活,有多少你可以自己做主?

原創 精進學思行 精進學思行 今天

想象在工作當中有兩種典型的場景:

場景A:

老闆給你分配工作,明確地告訴你要做什麼,怎麼做,使用什麼工具,每隔2小時要反饋具體結果,甚至最後文檔中的字體和格式都事無鉅細地交代清楚,你只需要按他的要求執行就行,甚至換成一臺機器都能完成,你完全不用太動腦子。

場景B:

老闆有一個工作目標需要達成,他希望你來幫助他,他和你探討預期的結果,但你需要先提方案,只要沒有太不妥的地方,他會接受你的建議方案,而具體的執行細節和工作方式,你可以自己決定,只需要定期反饋結果就行,而且碰到難以解決的障礙,可以找他商量。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個?

我猜測你的選擇可能和我一樣,會選擇B。爲什麼呢?因爲從感受上,B讓我們更加有意願去完成。爲什麼更加有意願?因爲這個過程中包含了我們一個很底層的動機——自主,它這也是本文想和你交流的。

1  爲什麼我們需要自主?

自主的定義很簡單,簡單說就是“自己做主”。但爲什麼我們想要自主呢?其本質是:自主帶來掌控感。

我們在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指數?(1)——掌控感中分享過,掌控感是我們體會到幸福的重要原因,而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所以自主也就從成爲了人行爲的重要驅動因素。在《動機心理學》中提到一個經典的假設試驗:

選項A:在任務中總共接受5次電擊,每次電擊持續一分鐘,但是何時電擊完全由計算機隨機決定,你無法預測;

選項B:在任務中總共接受5次電擊,每次電擊持續一分鐘,刺激的強度比A略強一點,但試驗給你一個按鈕,你可以自己控制啓動的時間;

如果必須選擇一個,你會選哪個?大多數人會選擇B,因爲B給了我們掌控感,而這種掌控感會讓我們更加有意願完成自己的選擇,就像我們在得到高研院畢設時,一個同學說到“自己的選的課題,跪着也要把它做完。”

2 你會如何歸因?

前面提到,自主的本質是讓我們獲得掌控感,但是掌控感不僅取決於我們開始選擇的自主性,也取決於過程和結果的可控性。

在這方面,我們人類天然喜歡做一件事情——歸因,也就是給發生的事情找原因,比如古時候的打雷和閃電,就解釋爲“雷公電母”;災害導致顆粒無收,是因爲皇帝不好,上天在懲罰他;這次成績不好,是因爲老師出的題目太難了……。

爲什麼要找原因?因爲知道了原因,我們就能利用這種因果關係進行預測,從而採取對我們有利的行爲。比如市場上有一款車買的很好,我們需要研究背後的原因,是因爲它用戶體驗做的很好?產品性價比很高?創始人很有人格魅力?

然後根據我們理解的原因,定義自己的產品,如果發現上市後,的確表現不俗,就會強化我們對產品開發的掌控感,如果發現市場的表現和我們預期差別很大,或者結果雖然好,但是和我們之前理解的原因完全不同,這會減弱我們的掌控感。

而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歸因,比如同一款產品,投放市場表現不好,有人認爲是市場行情不好,有人認爲是產品本身不好,有人認爲是品牌力不行。那麼,歸因會有哪些類型?

在《動機心理學》中,作者引用了伯納德.維納的歸因理論,將其從控制點和未定型兩個維度,分成如下的幾種歸因類型:

其中,控制點指的是結果的力量源,內部歸因指的是將原因指向個體內部,外部歸因則指向情境等原因;

而穩定性指的是引起事件的原因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是否穩定。

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你可以歸因爲自己沒有用心準備,也可以歸因爲今天下雨了,影響了我的發揮,前者就屬於內部歸因,而後者則是外部歸因,且是不穩定的。

不同的歸因方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自主感,掌控感以及後續的行動。通常而言,進行內部歸因的人有更強的掌控感和自主性,因爲內部的因素,天然就更加可控。

比如你今年沒有升職加薪,你可以歸因於自己某方面做的還不夠好,能力還需要提升(內部歸因),也可以歸因於上級就是混球,或者組織就是不公平。

有可能第二種歸因是對的,但是與你而言,除非你離開這家公司,否則這種歸因對你並沒有幫助,因爲你無法改變,反而對你無益,因爲你失去了掌控感,只能默默忍受和怨天尤人。

3 如何提升自主性?

爲了提高我們的自主性,結合我的體驗和閱讀,我建議可以做如下的嘗試:

3.1 控制的三分法

想獲得內心寧靜?斯多葛可以幫你中,我們分享了斯多葛的控制的三分法,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可以分爲三類:

完全可控,比如我們的目標設定;

完全不可控,我們的過去,太陽的東昇西落;

部分可控,部分不可控:考試順利通過,加薪。

對完全可控的事情,我們要行使自己的控制權,自己做主;對於完全不可控的,接受;對於部分可控,部分不可控的,把可控的部分找出來,自己做主,不可控的部分,隨它去,比如升職加薪,做好自己的工作,主動提出需求,至於老闆的決定,那是他的事情。

而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和前面我們提到的內部歸因是相吻合的,就是從自己出發,自我是源頭。

3.2 用小事建立掌控感

生活和工作中,的確有很多事情身不由己,比如不想做的工作、市場行情不好、小孩不省心等,感覺生活失去了掌控感,但我們可以主動設計一些可以自己決定的小事,讓自己重獲掌控感,比如每天給自己獨處的15分鐘閱讀或發呆;每週獎勵自己看一部電影;每天正式工作前, 給自己衝一杯咖啡或喜歡的茶,這些都是一些自己可以選擇和控制的事情,無論發生什麼,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可以自己做主的,即使是要處理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我們也可以設計自己的工作方式,選擇自己的工具等。

3.3 給他人以選擇

因爲自主幾乎是每個人的基本動機,所以我們也要多給別人”自主”的選擇機會。比如在和同事協作的時候,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不要急於事無鉅細的安排別人該如何做,可以先聽聽他的想法,即使他提出了方案,也可以讓他先去選擇具體的實施方法,特別是那些比較模糊,需要發揮創造力的工作。

而這個思路也同樣適用於小朋友,比如在家和女兒溝通的時候,有時我也會要求她嚴格按照我的指示,但是更多的時候,給她選擇,比如“我們這裏有三件事,彈琴、畫畫和做作業,你想先做哪個?”,“這裏有肉和蔬菜,你要先喫哪個?”,

與你而言,哪個選擇都無所謂,但因爲是她自己選的,所以做起來動力會更足。

總結

自主的本質是掌控感,它是我們人類的基本需求,因爲掌控感和幸福感直接相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