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稀缺》是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寫的一本行爲經濟學書籍。他們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重新解讀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爲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也就是說,它實際是一個心理問題。


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人過於關注稀缺的對象從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資源的稀缺,而是俘獲我們大腦的稀缺心態。


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稀缺: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時間太短,錢不夠交學費,都會造成稀缺。稀缺是一種心理狀態,即一種需求比資源多的主觀感受。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不夠,剛剛好,都是沒有餘閒。

帶寬:帶寬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兩種能力: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帶寬是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邊接電話邊開車時,開車水平會迅速下降。

管窺:專注於某一事物會忽略其它事物,也叫隧道視野。

稀缺對帶寬的影響:稀缺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稀缺可以俘獲大腦,牢牢地俘獲人們的注意力,讓人產生管窺心態,進而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從而會對我們的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產生不利的影響。

邏輯關係:長期性資源(錢、時間)稀缺——帶寬不足——管窺之見——會產生專注紅利和權衡式思維——權衡式思維產生帶寬負擔——玩雜耍狀態(事情的救火員)——重要但不緊急事情拖延——繼續雜耍狀態——...... 時間、金錢和帶寬都是一種資源。這些資源擁有的比需要的少,都會產生稀缺。


“稀缺”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壞處。舉個例子,比如我早上邊讀書邊用放點水的鐵鍋熱饅頭時,就常常把鍋燒得通糊一樣,滿屋生煙……。我們收到專注與效率的紅利,但因“管窺”之見,也降低了“帶寬”能力。


如何解決稀缺帶來的問題?


一是解決“管窺”之見。

爲了讓激勵機制發生作用,人們必須在“管子”視野中看到它的存在。比如大多數激勵機制都有落在“管子”視野之外的危險,這就等於是無形而無效的;而我們當時就獎勵,這就看得見,摸得着。任務清單、各種提醒、推送也是解決“管窺之見”。


二是解決帶寬。

比如國家鼓勵二胎、三胎,但一個小家庭會考慮整體支出,特別是教育經費。所以國家整頓各種教育亂收費。比如我早上熱饅頭,後來就單獨買了個可以用微波爐的蒸鍋,按個時間5分鐘,自動執行,不再要大腦負擔。


三是安排“餘閒”。


如果沒有構建起餘閒,我們就會專注於當下必須完成的工作,預測不到未來可能發生的所有事情。當然,餘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是浪費,太少又不能應對突發事件。只有存在餘閒,人們纔不會全神貫注在迫近的截止日期上,也會去關注那些重要但並不緊急的任務。


許多系統的正常運轉,都以餘閒的存在爲前提。過去的卷帶式磁帶錄音機,需要額外多一節磁帶,以確保整段磁帶不會被扯斷;咖啡研磨機如果裝得太滿,也不會正常工作;道路在佔用率爲70%時達到最佳運轉狀態,堵車就是因爲缺乏餘閒。


每星期有兩天假期,每年有15天公休假,也是讓個人有休整、思考的餘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