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我》雷雷不肯爬山:傅首尔一招搞定!

在最新一期的综艺《不要小看我》中,节目组安排孩子们爬山,辩手傅首尔跟丈夫老刘作为助力官,带着一组孩子从陡峭但路程短的一条栈道往上爬。

男孩雷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傅首尔略带夸张地夸奖他说:“哎呀!雷雷你爬这么快啊!”

傅首尔这么点名夸奖雷雷是有原因的,刚才在山下开始爬山的时候,雷雷跟傅首尔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了,雷雷闹着不肯爬山。

脾气暴躁的雷雷一边哭一边跳着喊:“我说我不想爬山!我说我累死了!我要飞到山顶上!”

不愧是资深的“傅妈”,傅首尔不仅帮雷雷揹包,还一直拉着雷雷的手,不让雷雷赖着不走,一边还要开导雷雷。

看到雷雷坚决不肯继续爬山,傅首尔也心疼他,建议他坐车去山顶,但是雷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说明雷雷至少有爬山的体力的。

这可怎么办?雷雷既不答应坐车,也不停止喋喋不休的哭闹,傅首尔下一秒就瘫坐在地上说:“我也不想走了!”

雷雷瞬间愣住了,立马说:“那不行!你必须得坚持着!”你看局势顷刻之间扭转过来了,不得不说傅首尔真的是“育儿高手”。

这一招就叫“反向激励法”,是教育者通过向孩子的心理施加反向的负刺激,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方法。

而且这种方法适用于像雷雷这样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比较强烈的孩子,因此傅首尔刚准备开 哭,雷雷就表态:“可是我想去山顶上!”

如果你家也有雷雷同款孩子,那么这一招或许你也可以试一试,不能说“药到病除”,但至少能够改善孩子的脾气,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1】

“反向激励法”适合哪类孩子?

当雷雷表态想去山顶上的时候,就说明雷雷是个不服输的孩子,但是他这样又哭又闹的状态,一路上肯定得累死傅首尔。

因此傅首尔趁机说:“你跟我这样吵,我还帮你拿书包,我也累啊!那你别吵了行不行?”

雷雷终于答应说:“行!”傅首尔当然立马站起身来,并且安抚雷雷说:“老师帮你拎包, 你爬上山行吗?”

此时的雷雷,虽然情绪还没有完全平复下来,但是至少不再哭闹,也愿意跟着傅首尔一起往山顶爬了。

傅首尔事后分析说:“雷雷在山脚下的时候,几乎是完全放弃和崩溃的状态。”但是雷雷爬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爬山并没有那么难。

其实傅首尔知道,雷雷是愿意爬山的,但是内心需要寻求一些鼓励,雷雷这样好胜却又自尊心强的孩子,反向激励法的使用效果就非常好。

说句实话,我之所以跟父母推荐这种教育方法,是因为我也养了一个比雷雷还难搞的儿子,不仅高度敏感,脾气急躁,更是倔强听不进父母的建议。

记得儿子大概6岁时,我带他去参观一个楼盘开业搞的恐龙展活动,其实就是开发商围起一块大空地,放了一些超大的恐龙模型,现场在循环播放模拟的恐龙叫声。

儿子原本是个资深“恐龙迷”,各种类型的恐龙如数家珍,而且这个活动也是儿子在幼儿园门口拿到的传单上知道后,强烈要求我带他去的。

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等我买了票后,儿子站在门口坚决不进去,我蹲下身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想上厕所?或者是想喝水?

可是他却一句话都不回答,就是低着头,我想把他拉到一边来,他也是纹丝不动,甚至直接甩开我的手,大喊着:“不要碰我!”

僵持了一会儿,我对他说:“你是不是害怕恐龙的声音啊?不然我们就回家吧?” 他立马擡起头说:“不要回家,我们现在进去。”

我心里在偷笑,因为刚才我观察了他,一旦听到超大的恐龙声音,他就会不自觉地瞪大眼睛,说明他内心深处有点害怕恐龙的声音。

但是他的这种惧怕又不想表现出来,我用一句话反向刺激了他,才让他敢于鼓足勇气进去,而不是母子俩继续僵持下去。

【3】

如何运用“反向激励法”?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者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以后会重复出现;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因此,父母要经常肯定孩子的行为,这就是“正向激励法”,而与之相对应的“反向激励法”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确认孩子个性倔强、脾气暴躁。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说,凡是个性强的人,都像行星一样,行动的时候,总把个人的气氛带了出来。

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是天生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并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倔强、敏感而且暴躁的孩子才能适当刺激。

尤其是孩子在6岁之前,更容易依据天性,随心所欲地想闹就闹,明明想做好一件事情,却因为一点不如意,就跟父母各种不依不饶。

其次,排除其它原因,明确需要刺激。

傅首尔在拖着雷雷不走之前,特意问雷雷要不要坐车,就是想看雷雷的身体是否能坚持爬山,雷雷不答应坐车后,傅首尔才瘫坐在地上的。

“反向激励法”不是孩子一哭闹就用,父母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孩子如此表现的原因,先把所有客观原因排除掉。

只有在明确孩子只是需要刺激的时候,父母才能出手,不然弄巧成拙,反倒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崩溃,更加无法收场。

第三,适当使用此法,不能频繁使用。

即使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后,父母也要慎重选择使用“反向激励法”,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正向的鼓励,毕竟“良言一句三冬暖”。

另外,父母在选择反向的语句时,一定要避免说针对孩子人格的话,而是要就事论事,比如可以说:“这件事做不好就算了吧!”不说:“看你这样,就知道做不好这件事!”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再小的孩子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父母看似一句无意的话,会在孩子内心留下深刻的痕迹。

【4】

“反向激励法”的使用基础。

有一位名叫刘建红老师,写了一篇《一种特殊的激励方式——反向激励法》的教学论文,开头就写了自己读书时的经历。

她当时的成绩并不突出,班主任老师对她说:“刘建红,刘老师说你物理成绩不错,怎么我就没看出来?”

后来,她在半年时间里,把学习成绩从全校100多名提高到30多名,顺利考上了好大学。

刘老师在论文中指出,想要有效地使用“反向激励法”,首要的条件是“应具有良好的师生 关系”。

其实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反向激励法”的使用基础,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拥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就是彼此要相互信任。

前几天,闺蜜小敏跟我讲,她儿子乐乐特别喜欢乐高玩具,但这一回刚买的一款保时捷,因为难度比较大,乐乐拼着拼着生气了。

小敏就说:“哎呀!拼不好就别拼了!”她的本意是激励乐乐,孰料乐乐真的一把将所有的零件推到地板上,客厅里一片狼藉。

小敏对乐乐的态度很不满意,其实她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平时母子俩总是剑拔弩张,乐乐才不愿意听到妈妈这样说话的。

说到底,所有的教育方法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父母跟孩子之间和谐关系之上的,“反向激励 法”当然更是如此。

期待所有的父母,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懂得正确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