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背后的博弈

从现实生活中,

经常可以看到由价值观产生的分歧和冲突的某些场景。

在这些分歧和冲突中,

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会用非此即彼的是非对错去评判一些事物。

很多时候,

如果仅是从某一个角度来看,

另一方就是错的。

反之亦然,

当看待世界的眼光只用简单的二分法,

很有可能会出乱子。


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对于孔子来说,

一生的志向是想要恢复周礼,

乃至于不辞辛苦的周游列国,

寻访可以匡扶周礼的明君。

殊不知,

这种志向是当时的社会所不具备的,

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不允许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

周朝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各个诸侯国家都在摩拳擦掌,

想办法扩张自己的势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怎么可能有人还愿意遵守周礼的秩序,

恐怕更多的是想要取而代之。


某种意义上来说,

看那些处在国家动荡之秋的改革派,

对于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些社会精英来说,

都是怀着一颗报国之志,

为了心中那个理想社会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如果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

师、友、臣只是做为自己安邦定国的辅助工具,

在他们的意识中,

自己才是决定国家命运的主宰者。


某种程度上来说,

当不同的价值观出现分歧的时候,

权力的游戏就起到了一种平衡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有效工具作用。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

人都是非理性的动物,

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显得理性。

由此可以让我们看到,

不管是那些历史上的纠缠,

还是今天网络上的那些互撕,

都是基于个人的价值理性去评判是非对错。

殊不知,

在博弈的过程中,

如果是单次博弈,

一定是零和博弈的状态,

倘若是多次博弈,

必然会有合作的机率。


现在来看,

当“慎出处”这样的概念成为一种共识,

必然会使得身处其中的人忘记了理性是什么东西,

常常会使争论的双方出现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非理性状态。

站在科学观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真理,

这个世界上那有什么绝对的真理,

有的只是那些暂时未被证伪的公理。

也可以说,

如果有一天那些公理被证伪,

所有在公理上的那些建筑都将会被颠覆。

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很多,

由地心说到日心说,

曾几何时,

一些曾被世人视为亘古不变的事物,

在科学论证面前失去了原来的价值。


某种角度来看,

世界总是在向前发展的,

任何抱残守缺的固执,

都将会被新的科学思想颠覆或替代,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是自然进化的法则。

过去古代人们头脑中的天理和王道几乎如出一辙,

今天人们头脑中的天理和王道则是自然运行规律的法则。

虽然说是同样的文字,

其代表的概念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综合起来看,

价值观背后的博弈,

不仅是智慧的角逐,

更多的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冲击。

也可以说,

任何时候的价值观的博弈,

都可以从中看到激进与保守的影子,

没有孰是孰非,

有的更多是否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