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韻

昨晚發某平臺一首作品。

七律·心願
韻選拈來十一尤,詩成深恐緒淹留。
但環孤處黃昏立,又憶當時白水遊。
桐葉三凋傷玉佩,江樓幾卜問銀鉤。
再題紅萼徐開日,雁趁東風訪我不?

這首是我去年十一月份創作的作品。

誰料想,一大清早醒來就看到有人在這首詩的評論區發給了我這個。

不 尤韻,平聲 (fú):音浮。夫不,鵻也。亦作鳺鴀。又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不 有韻,上聲 (fǒu):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不 物韻,入聲 (bù,bú):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不 月韻,入聲 (bù,bú):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除了發了這個沒有其它半個字。

我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發這個是說我詩中用的這個“不”韻,有不當之處,還是有別的什麼用意?

猜測再三,才明白人家的意思是我用的這個“不”韻肯定不對,拿這個“不”韻的解釋來證明我的錯誤。

不禁啞然失笑。你這大清早的,原來是給我科普知識來了,並特地還找來資料進行指導嗎?

人啊,凡在做某件事情前,尤其是證明別人錯誤前最好自己有個譜有個明確的答案,方能獲得別人的認可吧。

他能找資料來證明,那我也能找資料來證明。畢竟,事實勝於雄辯不是?

作者:王洋
舉頭把酒問明月,許我乘風歸去不。 句出自:和谹父樓字
作者:鄭剛中
試遣長髯伺煙際,望中李郭亦來不。 句出自:宿長蘆寺下四絕 其一
不知千古雲間夢,夢見山前虜馬不。 句出自:和江虞仲華山二絕 其二 陳希夷無憂木
雖令羽割大河水,分得人心兩處不。 句出自:鴻溝
作者:史堯弼
此間有句誰堪話,五百真人今在不。 句出自:題南嶽方廣後洞五百羅漢所居二絕 其二
作者:楊巽齋
香案淨瓶安頓了,還能摩頂濟人不。 句出自:佛手花
作者:朱槔
西南山好君知不,一見全勝讀異書。 句出自三山次鄭德予韻 其一
作者:楊長孺
拔地齊天可上不,倚巖危棧半空浮。 句出自:小飛來亭二首 其二

大家看到沒,這都是古人詩作中帶有“不”韻的句子,我只選了萬千中之幾。

這些證明的足夠了吧。我就想問,古人難道還不如一個現代人會使用這個“不”韻嗎?

這位仁兄的指導,只能充分證明了一個成語:才疏學淺(嗯嗯,可惜了這麼個好成語,本來是多用於某人自謙的話。)

他發的那個“不”韻的解釋,其實,是很古老的一種解釋,他呆板地延循了這個看法,根本沒有注意到,隨着時代不斷地變遷和發展,許多韻已經有了其很大的變化和寬限。

就拿我們現在創作古詩詞所使用的平水韻,就是通過幾代人不斷整合的結果,已非初時範本那樣,對每一個韻有詳細的劃分和使用規範。所以,時代一直都在進步,某些韻有了新的用法也就不足爲奇了。

另外再多說幾句。

我常對作古詩詞這一塊希望精進的朋友說,要想寫好古詩詞,首先你得多讀點古人優秀的作品,多琢磨琢磨古人創作作品時是怎麼構思立意、怎麼遣詞造句的。

這個提議不是讓你刻意去模仿古人的作品,而是去學習、去了解、去領悟。當然,我們在創作時還是不要過於泥古,應合宜地結合當下的心態和感受,從來創作出屬於自己優秀的作品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