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平與傳統詩詞(吳紀學先生題)

何小平與傳統詩詞(吳紀學先生題)

一、序跋

        吳紀學(著名作家,野草詩社副社長。曾任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長征出版社總編輯)

        對中國傳統詩詞,喜愛者很多。究其喜愛的原因,卻不盡相同。有的癡情相許,甘付一生;有的裝點眩耀,趨名逐利;有的附庸風雅、以顯斯文,等等。除第一種外,都會隨着時勢、年齡、環境等的變化長漲長消。因此可以說相從者衆,始終如一者甚少。

        何小平出生於一個詩書繼世的家庭。他的祖父喜歡詩詞,他的父親酷愛詩詞。在這樣氛圍裏成長起來的他,從小就吟聲盈耳,詩詞觸目,飽受薰陶,久而久之也醉心詩詞,及至癡迷詩詞。他十多歲外出打工時就開紿寫詩,至今已是耳順之年。他上大學學的是金融,畢業後當職員、辦報紙、做機關部門主管,都供職於金融戰線,工作幾經轉換,年齡逐日增長,變化可謂多多,但一直沒有變的是把詩詞作爲餘暇堅守的唯一愛好。他曾言:“詩對我來說,一如喫飯喝水那樣是生命的必然需求。詩是我所思所想所感的真實反映,是我在用心靈之筆飽蘸感情之墨傾訴着一個真實率性的自己。”“浮生大半爲詩癡”,就是他發自內心的剖白。

        十多年前,他在長征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詩集,收詩三百餘首,著名書法家李鐸先生題寫書名,老詩人王福穰題詩說:“幼承庭訓讀詩書,蓬矢桑弧志不渝。”著名學者範一飛詩讚:“風雨瀟瀟未怠遑,詩箋片片浸梅香。”書出版後,收到許許多多同行的信,向他表示祝賀與祝願。我就是那時認識他的。

        此後不久,他牽頭組織編選了一部《中國百年旅遊詩詞》,收錄從1900年至2000年一百年間2000多個作者的近萬首詩詞,包括了港澳臺在內的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區的旅遊勝地、人文景觀。爲編選這部洋洋大卷,他請年過七旬的老父親幫忙,日夜選編抄寫,以至將其累病一場。周篤文教授在序中說:“這是一部與本世紀相始終的時跨百年、詩收萬首、作者逾二千的風景名勝詩詞大典,是何小平諸先生苦心孤詣、精編細選、累年勞動的可貴成果。它的出版彌補了旅遊文化中的一項空白,必將對蓬勃興起的山水名勝之旅起到促進作用。”在首發座談會上,中組部原副部長李銳等衆多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爲不論所選作品還是印製裝幀,都是一部好書。

        2004年至2005年,何小平與興趣相投的趙克義、金洪戈、黃宇丹一起,商定以同題、同律、同字韻寫動物、人物、景物、植物,每人每種50首,各爲一部,總名《燕山平水》。初聽這個計劃,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心驚舌咋。他們付諸行動後,就奮力不止,堅持前行。因爲都有本職工作,白天要上班,所以“每天下班之後的晚上及節假日,都遠離形形色色的娛樂場所,不爲其他庸事奔走耗時,或者在燈光下覓境尋辭、打磨平仄,苦苦耕耘於認定的詩的原野;或者相聚在不起眼的酒館茶社,酌酒論詩,品茗斟字,孜孜馳遊於無涯的詩的海洋。”兩年時間,總共800首(人均200首)的四部詩集就全部出版了,不僅速度快,而且質量上乘。總後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將及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新聞學院林岫、趙仁珪、孫玉文三位著名學者和教授分別寫了序,對他們的精神和詩藝,作了高度的讚揚和精闢的分析。

        癡迷,是藝術品產生的最好催化劑。何小平的詩詞,也是他癡迷的結果。今年初,何小平選編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個人詩集《沔陽詩稿》。這是從他所有的詩作中精選出來的,他自稱是一部“日記體”的詩集。確實,這些詩記下了他人生的腳印,心靈的震顫,生命的感悟。其中三分之一的詩,是在“文革”期間寫的。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因受祖父“歷史問題”的影響,他小小年紀就中斷了求學的美夢,先在農村放牛犁地,後到三線修路築壩,最後到湘西挖煤運煤,心力折磨,苦累相加,不難想象。他用手中僅有的詩筆,把一個早熟少年的酸甜苦辣,情潮思緒,潑凝在紙上。離家時祖母、父母流淚的囑願那麼無奈,農村的風光、工地的景象那麼錯綜。面對苦澀的現實,他不乏煩惱與憤慨(如《石頭怨》、《糧農嘆》等),但更多的還是不屈的昂揚,奮進的樂觀(如《雨中雄雞》、《唐山地震》等),還有一些於幽默中掙脫困扼、放飛理想(如《《耕趣》、《牧牛曲》等)。

        我尤喜他的《耕趣》和《牧牛曲》。先看《耕趣》:“朝牧牛山北,暮犁牛水西。悠哉牛隊長,牛尾數牛蹄。”這首1972年秋寫於故鄉何家口的小詩,寥寥二十字,純屬大白話,而且“牛”字佔了四分之一!但我品讀再三,絲毫不顯多餘,相反,正是這種重複,恰恰道出了他天天與牛相依相伴的交情、亦步亦趨的無奈和自比“牛隊長”(當時生產隊最大的官職)的幽默。再看其寫於1973年夏的《牧牛曲》:“牛背天成戎馬姿,奮蹄時悔見機遲。殺聲振碎湖心月,猶是男兒報國詩。“作者一共寫了兩首,另一首沒有這首好,但和他寫的序放在一起,正好爲這首詩做了較好的註解和鋪墊。原文如後:”村童牧牛,三五成羣。一會兒穩坐牛背,英姿勃發;一會兒尾隨牛腚,亦步亦趨。英雄乎?囚徒乎?詩戲之:一繩長系白萍洲,翻手英雄覆手囚。任汝烏雲頭上壓,癡心只共劍光浮。“縱觀全詩,一介身在牛背,心馳疆場,”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男兒情懷躍然紙上!這些詩,雖顯稚嫩,但情真意摯,震撼人心。

        《沔陽詩稿》中的其他詩詞,均寫於新的歷史時期,由於工作太忙的原因,數量較前顯然少得多,但胸懷更開闊,筆力更凌健,造詣更精深,知識更寬泛。凡黨和國家有大事喜事發生,他都要激情高歌,如中國飛船上天,他寫道:“大漠沙洲湧浪波,神舟一嘯氣吞河。太空探祕驚盤古,龍族騰飛超美俄。喜與嫦娥奔曉月,敢教玉帛化干戈。天公有耳欣回首,萬里堯疆盡凱歌。”2008年8月北京舉辦奧運會,在短短的十多天裏,他爲我國運動員獲得的50枚金牌寫出了50首詩,每牌一首,其中的一首是這樣的:“搏虎屠龍類楚狂,瓜皮艇子起滄浪。中流劃破無劉祖,鐵板歌來有孟楊。”所有的詩由胡獻軍書寫,中國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沈鵬、歐陽中石、劉徵、王世徵等熱情題詞寄賀。當出現自然災害時,他以歌當哭,抒以胸懷,奮發人心。寒流襲來,他寫:“春回禹甸忽天開,一襲寒流震九垓。雨凍瀟湘斑竹泣,冰封巫峽楚雲哀。燃眉翹首雪中炭,拜井牽腸單父臺。莫道蒼天多逆子,神州自有鎮天才。”地震發生,他寫:“雨冷風腥血尚溫,忍看杜宇淚傾盆。剖心頓作千隻手,一舉招回百萬魂。”一首《寄友人》傾出誠摯友情:“九方皋眼燕臺策,百萬雄師掌上兵。執銳披堅除舊貫,驅風逐雨送新晴。賞貓甭問白和黑,辨玉何談高與荊!待到春明雲霽日,一憑天馬太空行。”多處用典,卻不生澀,深沉而催人奮起。《白頭吟》寫活了夫妻真情:“風雨同舟三十春,轉頭成了白頭人。人臨頭白空長嘆,我覺白頭猶可珍。百打千錘情更鐵,一雙兩好老尤親。白頭休爲白頭惱,幾個白頭同咱身。”雖明白如話,但真摯撩人。

        屈指算來,何小平從十五歲正式寫第一首詩,至今已有四十餘年詩齡了。他的詩越寫越嫺熟,越寫越精美。對此,何小平仍是不滿足,猶如奮勇的登山者,還在時時奮勇攀登。如今的何小平,依然認真地讀書,特別是古今的詩詞,有關詩詞的理論專著。他還在不停地寫詩,寫置身的時代,寫奮進的國家,寫從事的工作,寫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我真心地祝福他!

——2012年11月於北京2012年第4期《野草詩苑》)


張睦倫(中國建銀投資公司總裁,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辦公室主任):

        何小平的詩,發於心,止於情,沒有粉飾雕琢,卻因其純樸激昂而不乏警醒含蓄的情感,嚴絲合縫而不乏不拘小節的韻律,家事、私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相融的內容吸引着讀者的目光,震撼着讀者的心靈。人生的坎坷在使他尚嫌稚嫩的肩頭過早地承負了生活重擔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他詩歌創作的視野與源泉,他的詩作也因此而避免了同齡人常犯的無病呻吟的通病。生活不僅錘鍊着他的思想,也豐富着他詩歌創作的內容。他的筆端,不僅流淌出不少滿含着對故鄉的眷念,對親人的摯愛,對勞動的讚美,對大自然的深情以及對未來、對生活的憧憬等情深意篤的詩篇,也宣泄了許多對那時污濁無序的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和期盼朗朗乾坤的心情,真實地折射出詩人厚重的歷史責任感。

——1998年11月,長征出版社


林岫(著名詩人、書法家、野草詩社名譽社長。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詠物詩不但頗重含蓄,而且愛拈罕題,所賦之物多不常見,而且入詩往往多見佳句。何小平的《黃連》“頑疾無情皆有策,啞巴有口但無嫌。從來佳品苦中出,歷盡貧寒蔗境甜”,輾轉“有無”二字,以苦盡甘來說甘豈易得,似悟道語。

        詠物詩不難於入畫,而難於出神。何小平詠梧桐,開端以“夾路風和花木深,綠雲堆裏識焦琴(典用漢代蔡邕以焦桐制琴事)”述其身份清雅,往下又以“生就恥容凡鳥宿,老來猶作杖藜尋”補足一生高貴,如此入畫出神,又聲情洽得篇圓,當非梧桐莫屬。

        作律詩,一般不難在開端,難在收束。明代謝榛《四溟詩話》說“律詩無好結尾,謂之虎頭鼠尾。”收束得好,可使全詩形象完整,或言盡意永,或放開一步,都可望結收餘韻深沉之妙。四友詩的尾結多精心煉意,故容易於篇末振採。例如“獨喜抱香枝上死,生生不併百花開”(何小平《菊》),能叫醒全篇,言盡味永。

        詠物詩寫得好,讀者未見詩題就能猜中此詠何物、彼詠何物,妙同設謎成詩,當爲上乘。縱有議理、評論、諷喻入詩,只要不是說教,能動人心脾,也是好詩。例如集中“成天喇叭當空喊,一見高枝往上爬”(何小平《牽牛花》),能形神具備,活脫句外,又諷喻得體,不見理痕,實爲難得。

        清代李光地《榕村語錄》論詩人作詩必須解得一個避字,“人人皆如此用,我便當避,口頭邊字當避,此題用熟的故事當避。又人所作都現成,我須避到生新一路去。

        人都在那裏雕刻,我須避到現成一路去。”此語切中肯綮,很有見地。獨家作詩,對同一題目,須避前人字句、用事和立意,已洵非易事。如今四友詩同題同韻同集,當然愈難。例如同題詠桃,何小平以“世上投緣皆聖境,尋幽何必到桃莊”巧借陶公《桃花源記》文典,專說人事(尋幽投緣),黃宇丹則以“疑將舊葉回新樹,卻是新枝綠舊莊”,輾轉“新舊”二字,說世間(歲月)和空間(村莊)的變化。最後,何小平以“休言此物渾無語,總把高情伴壽觴”,依然貫筆而下,寫人事(壽桃壽觴)喜悅;黃宇丹則以“竟問落英相識否?殘星冷月對空觴”,轉而寫空間變化(落英繽紛)帶來的世間變化(殘星冷月),略有一點淡淡的感傷。展卷同觀,對比參照,覺得眼目生新,所思愈遠矣。

——2006年6月7日,長城出版社


李亞梓(作家出版社編輯):

        《沔陽詩稿》是一部日記體詩集。作者以樸實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角,記錄了一個失學少年在逆境中奮進的曲折經歷,反映了那一代人及其賴以生存的家園改革開放前後的不同命運。作品題材廣泛,既有對勞動的感悟和苦難的體驗,又有對現實的思考和真情的守望;既有對故鄉的眷念和山河的讚美,又有對邪惡的鞭撻和正義的呼喚。全書情感真摯,意境開闊,值得一讀。

——2012年1月,作家出版社


翟泰豐(時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宣部原副部長):

        《野草詩叢》遵從古詩音律,博採世界詩歌之精華,但卻不崇洋、不泥古,嫣然以中國風格、中國氣魄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實乃值得慶賀之幸事矣。……何小平的詩,格律平整,意境開闊。《戰寒流》“春回禹甸忽天開,一襲寒流震九垓。雨凍瀟湘斑竹泣,冰封巫峽楚雲哀。燃眉翹首雪中炭,拜井牽腸單父臺。莫道蒼天多逆子,神州自有鎮天才。”寫出了面對嚴寒冰凍的中國上下一心的頑強意志和昂揚精神。

——2011年12月26日,作家出版社


周克玉(時任野草詩社社長、總後勤部原政委、上將):

        最可貴的是詩把動物擬人化、靈性化,詩人多側面多角度剖析描繪每個動物的形象、靈性,它們的各自行徑、歡樂悲苦和風流韻事,褒獎、鞭撻、嘲諷,相映成趣。所有的詩,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所有進入詩中的事物,都是詩人心志的載體。何小平的《雁》,潑灑對癡愛的眷戀:“風刀霜劍苦飛臨,賴有妻雛牽我心。頭上蒼天憐片影,眼前冷月吊孤衾。一聲淒厲肝腸斷,滿腹相思何處吟?恨不情山填怨海,生生到死不分襟。”——2004年7月,長城出版社


二、題詞周克玉(時任野草詩社社長、總後勤部原政委、上將):

        “打起漁舟出沔陽,一蓑煙雨到黃岡。餐濤宿浪渾無怨,只認清流作故鄉。”漁家甘苦盡在其中。何小平17歲時的詩作《漁家》已初見功底。——2011年11月4日,作家出版社


韓宏樹(時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幾番琢磨方成器,十載耕耘自見功。”何小平的作品,我是用身心來讀的。他取材廣闊,立意深遠,文風樸實,形式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字裏行間跳動和奔湧着作者的一顆赤心和滿腔熱血,是作者獻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首讚歌一片心曲!

——1991年7月3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張肖(時任中國工商銀行行長):

        露珠潤物細無聲。

——1991年5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周道炯(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曾任中國證監會主席):

        羣星燦爛,露珠閃光。

——1991年5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何光昶(時任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行長):

        露珠映精神,採擷更艱難。金融業跡頌,求索莫等閒。

——1991年7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範一飛(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風雨瀟瀟未怠遑,詩箋片片浸梅香。西山楓葉飛紅浪,猶記荊江雲水長。

——著名書法家李鐸先生書寫,1998年11月,長征出版社


三、點評:

周篤文(著名詩人、時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

        由何小平先生主編的《中國百年旅遊詩詞》即將付梓問世,心中備感高興。這是一部與本世紀相始終的時跨百年、詩收萬首、作者逾兩千的風景名勝詩詞大典,是何小平諸先生苦心孤詣、精編細選、累年勞動的可貴成果。它的出版彌補了旅遊文化中的一項空白,必將對蓬勃興起的山水名勝之旅起到促進作用。

——2000年10月,長征出版社


餘紹秋(《杏花樓詩詞讀本》主編):

        “寒雨蕭蕭草木稠,西風無力水悠悠。孤船野渡歸來晚,只見蓑翁獨釣秋。”(何小平《秋日偶成》,1974年秋於何家口)一幅野渡秋釣圖。奈何寒雨西風、孤船野渡?亂世人生之寂寞在言外矣!

        “嶺上無風春野靜,晨星裹露曉寒輕。騎將牛背思今古,偶爾吟哦一兩聲。”(何小平《早牧》,1973年春於何家口)此含蓄筆法也,悲怨實深。若以“牧童歸去橫牛背”類視之,則誤矣!“

        月淡星疏夜色殘,孤棚獨飲曉風寒。音書未達人千里,一片歸心駕夢還。”(何小平《中秋望鄉》,1972年中秋夜於三0三鐵路工地)“孤棚獨飲曉風寒”,此境界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相較,似同而實異。雖皆屬流落異鄉,然柳永不過因功名失意乃狂蕩自放,而何生這位因受祖父歷史問題牽連而被迫輟學的少年已無自由也。“雨暗風殘夜似罾,茅廬不滅是書燈。蟬鳴蛙鼓催詩興,詠罷三江詠十蒸。”(何小平《夜讀》,1974年秋於何家口)

        雨暗風殘、秋聲瑟瑟、蟬鳴蛙鼓、蚊蟲叮咬,酷熱難耐、村欲睡、燈不滅、學不倦。好一個自強少年!有感於此,特賦詩一首,請小平何君清覽。曾有微吟類竹枝,卅年往事已離披。寒星牛背遊仙去,淡月孤棚駕夢歸。無奈西風凋草木,獨憐國粹作詩詞。而今高廈明燈下,記否茅廬夜讀時?(——摘自《杏花樓詩詞讀本》和餘紹秋主編書信,2003年3月,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李雅傑(野草詩社常務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祕書長):

        我喜歡《沔陽詩稿》。《拾糞者言》,有白居易、左思之風骨。“今生嚐盡牛滋味,再託牛生來不來。”(《問牛》)真個菩薩心腸。“餐濤宿浪渾無怨,只認清流作故鄉。”(《漁家》)詩中陶淵明也。“人人都說神仙好,我比神仙更自由。”(《村居》)一派仙風道骨。

——2015年冬於北京


嚴秋林(野草詩社副理事長兼副祕書長、第三研修院執行院長):

        古往今來,詩詞之魂就在於“接地氣”。沒有地氣的吟風弄月,自我欣賞,是沒有多大生命力的!流傳下來的詩詞大多地氣充足,滋養豐富。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勞,到“位卑未敢忘憂國”之憂,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盼,到“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之安,無一不是生話的營養,人生的積澱!

        讀罷何小平先生的早期作品,的確感慨萬千,受益匪淺!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爲大多數人所接受所喜歡,就在於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所寫題材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家事、國事、天下事都是他獵取的材料,親情、友情、愛國情……都會在他的筆端噴湧而出!再加上從小受詩詞世家的薰陶、自己的執着癡迷、細心的觀察、冷靜的分析和判斷以及厚實的古韻功底,才讓先生的詩詞之花越開越絢爛!

——2021年12月2日於株洲


劉仁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野草詩社副理事長兼副祕書長,時任中國建設銀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

        大作收悉,連讀數遍,百感交集。在傳統淪喪、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在文化淡漠、個性張揚的今日,能偶爾見到何兄這樣的地道文化地道文人實乃難得。望今後能夠經常學到何兄的新作,以便自己能夠及時得到來自傳統文化的營養滋補和薰陶。

——2004年12月8日於西安


毛禮剛(野草詩社詩友):

        詩作仔細拜讀,受益良深。從內容來說,一是立意新穎。以動物爲主題的詩作,就我來說是第一次看見。真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二是氣勢連貫。首、頷、頸、尾聯一氣呵成,讀着很痛快。三是用典淵博。經史子集,古代小說,外國寓言,甚至醫書中的素材都被您運用的十分巧妙。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所謂詩言志,作品透露出詩人剛毅的個性、不屈的做人原則,飽含精、氣、神,充滿陽剛之氣和向上的力量。如我十分熟悉的“宜將剩勇討熊羆”一句。詩人是一位超脫的人,以《燕》爲例,“穿雲躍水三千里,一剪春風了萬緣!”豁達的人生觀躍然紙上;詩人又是一位充滿感情的人,“許是來生緣已定,甘寧雙死不單飛”(《鴛鴦》),內心柔情的一面展現無遺。我很久沒有讀過這樣的句子了。

——2004年10月1日於武漢


梁生智(野草詩社常務副理事長,著名學者、詩人、畫家):

        “人皆爲詩人,愛是詩,恨是詩,笑是詩,哭也是詩。”這是詩人何小平對人、對人的情感、以及對詩的本質的理解和認識,應該說這正是何小平最終成爲一個詩人的根本保證。或者可以這樣說,人都具有成爲詩人的基本素質,但最終能夠真正用詩的形式表述出人的真情實感,表述出人對生命、生活認識的微言大義的人卻少而又少。從古至今,詩人總是一個少數的人羣。從有人類以來,人的情感就與詩聯繫在一起,正所謂情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爲詩。“詩言志”、“言爲心聲”講得也無不是這個道理。但是誰都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被生活打動以後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寫爲詩,也不是任何人經歷過生命最激烈的變故就能成爲詠唱詩篇的詩人。成爲詩人的人除了懂得愛、懂得恨、懂得笑、懂得哭之外,必須還要深深理解讓人愛、恨、哭、笑的那些生活細節和根本原因,必須理解一個人的生命在流逝的過程中所承受的所有道義、責任、價值,要將一個個體生命與人羣、與國度、與人類的整體狀態聯繫在一起。甚至他要懂得真切地去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哪怕一粒塵土,一隻螞蟻。在這之後,一個詩人還應該必須懂得什麼是詩的形式,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他要能夠準確地駕馭詩的語言、詩的格式、詩的精神。否則,即使天天面對詩的存在,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知道許多人在生活中會同時面對同一件事情,但在這許多人中,能對這件事寫出詩的人很少,或者沒有,其道理蓋於此。

        審視何小平的詩作不難發現,何小平不但對詩的形式——尤其近體詩詞——的駕馭能力是非常有功力的,而且不乏一顆天性的詩心和一雙發現詩的慧眼。從他的作品中我們既能看到詩人自身在人生歷程中奮進的足跡,也可以看到詩人安身立命的祖國所經歷過的風風雨雨,而且還可以看到生活在詩人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等人的人生變故和情感世界,甚至可以從中發現大自然所孕育出的山山水水的瑰奇偉岸。可以毫不諱言地說,何小平的詩集是一部情史、是一部史詩。在詩人大量的詩作中,有兩類題材的作品爲數甚多。一爲悼亡詩,一爲送別詩。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發現,何小平是一個珍視人類情感的人,他正是深悟人爲何要愛、要恨、要笑、要哭的真君子。生活中,離別是常事,死亡更是無可抗拒的事情,也因此,大多數人的傷痛是短暫的,更不會去詠詩,然而作爲詩人的何小平卻從這些常見的事件中發現了詩的精神,找到了詩的靈感,口占筆詠不輟。正因此,與其說他是一個創作的有心人,不如說他是一個將自己的情感世界與詩歌創作鎖定在一起的創造者。正像詩人吳紀學在編後所言“情到深處皆爲詩”。對生活愛的熾烈,對親人愛的摯深,對朋友愛的真誠,對自己愛的純潔,對祖國愛的無私,對事業愛的質樸,對自然愛的真切,所有這些愛匯聚成了詩人手中的一枝筆,也構成了這部詩集最顯著的藝術特徵。

        小平詩云:“胸懷萬里,行在今天”。其實,這可以看成是詩人自己做事做人做詩的準則。我手頭的這300多首詩稿,橫貫了詩人30年的人生歲月,這30年是從每一個“今天”一步步走過來的,而且還要繼續走下去。我想詩人在有了今天的成就,有了身後的歷史,有了思想上的錘鍊後,更當“追日追星不計年”(吳紀學語),同時,我相信詩人的筆下會流淌出更多“酸甜苦辣任人評”的優美華章!

——1999年7月於北京


傅北宸(著名學者、專欄作家):

        詩人能在喧囂的現代詩歌中埋起頭來演繹平平仄仄,無疑是真性情。近體詩詞的寫作圈子裏說來也是熙熙攘攘,餚饌紛陳的。有性情的也算不少,有才氣則惜乎不多,何小平的詩才情兼具,雖是一本不太厚重的詩稿,但含英咀華,豐溢充盈,讀來別有意致。

        清人趙翼說“賦到滄桑句便工”,何小平經歷的滄桑,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滄桑。15歲,還是個孩子,就“被學堂攆出”(《燈頌——寫給張海迪》),出現在葛洲壩的工地上。詩人的第一首詩《葛洲壩》就誕生在這裏。“腳踩千重浪,肩扛萬仞山。平湖高峽出,遊子凱歌還。”筆鋒不免少年的幼稚和直白,但胸中的豪氣是了不起的,難爲他15歲就有點石成金的潛質。少年的苦難琢磨是一種擔當,苦菜成滋味的心境並不是隨便哪個少年都有的,這幾乎是先天的東西。在16歲的時候他寫的古風《爲暴風雨夜挑青草而作》中,明顯的透露出這種擔當,“青草運轉完,正是雞叫時。我倆學雞叫,儼然落湯雞”、“眉毛是草頭,眼鼻是橫直;再加一張口,有苦就該喫。”此子其志在小?匹夫不可奪志其實就是三軍不可奪其帥。

      在歷史上,楚文化是作爲奇葩出現的,很不同於其他地域的色彩。“惟楚有材”的文化傳承給了小平極爲豐腴的積澱。從他的詩作中,詠物及於《爬牆草》,詠史及於《列寧墓》,通哲如話的《窺》,言事自然的《戲問賣花姑娘》,林林總總又枝枝蔓蔓,信手拈來皆成妙諦。題材的寬泛加之新詞妙句迭出,一頓足一俯仰,趣味橫生。如《詠石林》,“哥自天神路南歇,抱來怪石萬千截。壯似撒尼阿黑哥,美如嫦娥奔曉月。”阿哥抱來怪石,和詩人比起來哪個怪?哪個怪的更可愛?“半生不識石林面,一朝痛詠周身熱”,奇句奇情。小平熱嗎,讀者怕也熱得更厲害些。“石林歸來是西山,始覺西山無顏色。”空間的拈連和感覺的變化從背面淹襲,成就石林在何詩中有了一個鮮活飛動的藝術形象。古風絕律就是握在小平手裏的一把麪條,抻之則長,摶之則短,靈活非常,在他的詩稿中都有良好體現。鍾書先生用文言寫《談藝錄》,證明現在的東西是能用文言來確切表達的,小平先生的詩稿則證明了廣播電臺telephone(《參觀貝爾集團留言》)等等現代具體的物象也同樣可以近體詩詞的形式來表現,也就是說,在拓寬近體詩詞寫作領域方面,小平走出了卓有成效的一步。

        詩人的偶像是陸游。記得當年詩人在《建設銀行報》的四版發了一整版《猶是人間詩酒身》,我當時剪下來痛讀不已,此文被收錄,樂得讀者方便。詩以佐酒,自古而然,陸放翁的奇情,小平不略少之。駐足沈園,一首袒露與陸游相同的感情經歷的《賀新郎沈園》)很快在小平筆下呼之欲出。“霧鎖蒼涼壁,嘆殘紅、秋風捲起,動搖無力。化作鴛鴦沉水去,猶認釵頭鳳跡。酒正熟、何人尊得?燕子當年迷路處,悵然聞、楚楚山陽笛。牆角雨,斷還滴。西風盡與歡情敵。這年頭、紅顏遍野,月翁難覓。莫怪美人芳意短,只恨宮牆太窄。天借我、江郎神筆。畫對雄鷹騰地起,幾來回、咬碎千秋索。重比翼,續琴瑟。“聽編輯說小平先生曾是《建設銀行報》的執行副總編輯,每得好詩,笑如嬰孩,我信。“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劍南詩稿在前,小平詩稿玉後,《釵頭鳳》在前,《賀新郎》玉後,一千年的由頭自此得以連綿不絕,大是好事。當年郭沫若說陳毅“一戰南天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將軍是詩人,小平則是詩人裏的軍人。期待再讀到小平的好詩。

——1999年6月30日於北京

作者簡介:

        何小平,湖北沔陽人,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曾供職於某央企,總經理級退休。14歲因受祖父歷史問題牽連輟學務農,數十年筆耕不輟。著(合著)有《沔陽詩稿》《人生玉琢》《北京奧運冠軍頌》等詩文集20餘部。現爲中國楹聯學會會長助理、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野草詩社常務副社長兼祕書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