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麼多年西遊記,你可知道孫悟空是如何召喚土地公公的嗎?

小時候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躺在沙發上看《西遊記》了。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一幕幕精彩的故事縈繞腦海,現在想來,回味無窮。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每當孫悟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需要了解本地的“風土人情”時,都會揮舞一下金箍棒,將土地召喚出來。那麼你可知道,土地公公接收孫悟空召喚的原理是什麼嗎?

事件通知機制

我們可以先將其理解爲“事件通知機制”,即每當孫悟空將金箍棒敲在地上時,就相當於給土地發了一封 email 的通知,告訴他俺老孫來了,趕快出來接駕。當土地收到通知之後就會立即現身了。

大家都知道 Spring 已經爲我們提供好了事件監聽、訂閱的實現,接下來我們用代碼來實現一下這個場景。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個事件,來記錄下孫悟空敲地的動作。

@Getter
public class MonkeyKingEvent extends ApplicationEvent {

    private MonkeyKing monkeyKing;

    public MonkeyKingEvent(MonkeyKing monkeyKing) {
        super("monkeyKing");
        this.monkeyKing = monkeyKing;
    }

}

其中 MonkeyKing 是我們定義好的孫悟空的實體類

@Data
public class MonkeyKing {

    /**
     * 是否敲地,默認爲否
     **/
    private boolean knockGround = false;

}

然後我們需要實現 ApplicationListener 來監聽孫悟空敲地的動作。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GuardianListener implements ApplicationListener<MonkeyKingEven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pplicationEvent(MonkeyKingEvent event) {
        boolean knockGround = event.getMonkeyKing().isKnockGround();
        if(knockGround){
            MyGuardian.appear();
        }else{
            MyGuardian.seclusion();
        }
    }
}

最後我們來驗證下整個流程。

@PostMapping
public void testEvent(@RequestParam boolean knockGround) {
    MonkeyKing monkeyKing = new MonkeyKing();
    monkeyKing.setKnockGround(knockGround);
    MonkeyKingEvent monkeyKingEvent = new MonkeyKingEvent(monkeyKing);
    //發佈孫悟空敲地的動作事件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publishEvent(monkeyKingEvent);
}

當我們調用testEvent()方法傳入knockGroundtrue 時,打印

土地公公出現了

傳入爲false時,打印

土地公公遁地了

這樣我們就簡單實現了“孫悟空召喚土地”的功能。你以爲這樣就結束了?從小老師就教導我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大家都說讀源碼更像是在喝咖啡,讀不懂又苦又澀,讀懂了濃郁醇香。爲了不影響大家的好心情,這裏我們就不研究它的源碼了,我們直搗黃龍。

觀察者模式

說是事件通知機制也好,事件監聽-訂閱的實現也罷,其實它內部的最終實現原理依賴的是觀察者模式。看到這,先不要膽怯,不要覺得設計模式晦澀難懂、久攻不下。今天我就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來帶你重新認識一下觀察者模式。

故事是這樣的,上邊我們只說了孫悟空敲地的動作,但是你是否還記得孫悟空將金箍棒往天上一指,便換來雷公電母、龍王等爲其施法布雨?閉上雙眼,與虎力大仙比試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由此可見,不光土地能收到孫悟空的通知,連雷公電母和龍王也是可以接收到的。在這裏,我們把孫悟空比作主題,也就是大家說的被觀察者和 Subject的概念,把雷公電母和龍王以及土地比作觀察者。

以下是我們的代碼邏輯:

首先,我們定義一個主題的基礎類,裏邊會記錄所有訂閱該主題的觀察者列表,還包含了增加、刪除以及通知觀察者的方法。

public class Subject {

    //觀察者列表
    private Vector<Observer> vector = new Vector();

    /**
     * 增加觀察者
     **/
    public void add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vector.add(observer);
    }

    /**
     *  刪除觀察者
     **/
    public void delete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vector.remove(observer);
    }

    /**
     *  通知所有觀察者
     **/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tring goldenCudgel) {
        for(Observer observer : vector) {
             observer.update(goldenCudgel);
         }
    }

}

然後,我們定義一個觀察者的接口,包含觀察者收到通知之後的“動作”。

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
    void update(String goldenCudgel);
}

這時候我們再分別定義出“土地”、“雷公電母”、“龍王”的觀察者實體類,實現具體的打雷下雨等動作。

“雷公電母”、“龍王”等實現與“土地”類似,故此處僅展示觀察者“土地”。

@Component
public class MyGuardianObserver implements 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String goldenCudgel) {
        if(upGoldenCudgel(goldenCudgel)) {
            System.out.println("土地公公出現了");
        }
    }

    public boolean upGoldenCudgel(String goldenCudgel){
        if(Objects.equals(goldenCudgel,"down")){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接着,我們就可以定義被觀察者的具體實現類“孫悟空”了

public class MonkeyKingSubject extends Subject{
    
    /**
     * 金箍棒是舉起來還是放下呢?哈哈,你猜猜。。。
     **/
    public void doGoldenCudgel(String goldenCudgel){
        notifyObserver(goldenCudgel);
    }

}

最後我們來做個測試看看他們能不能響應孫悟空的通知。

@PostMapping
public void observerTest(){
    MonkeyKingSubject subject = new MonkeyKingSubject();
    subject.addObserver(new ThunderGodObserver());
    subject.addObserver(new MyGuardianObserver());
    subject.addObserver(new DragonKingObserver());

    subject.doGoldenCudgel("up");
    System.out.println("我是分割線-----------------------------");
    subject.doGoldenCudgel("down");
}

結果展示

雷公電母發出電閃雷鳴
龍王前來下雨
我是分割線-----------------------------
土地公公出現了

總結

故事的最後怎麼能少的了總結呢?觀察者模式與事件通知機制都是在一對多的關係中,當一個對象被修改時,則會自動通知依賴它的對象,兩者之間相互獨立,互相解耦,這樣既省去了反覆檢索狀態的資源消耗,也能夠得到最高的反饋速度。

當然它的缺點也不容忽視:

  1. 如果一個被觀察者對象有很多的直接和間接的觀察者的話,將所有的觀察者都通知到會花費很多時間;
  2. 如果在觀察者和觀察目標之間有循環依賴的話,觀察目標會觸發它們之間進行循環調用,可能導致系統崩潰;
  3. 觀察者模式沒有相應的機制讓觀察者知道所觀察的目標對象是怎麼發生變化的,而僅僅只是知道觀察目標發生了變化;

文章的最後,照例奉上源碼,後臺回覆 event 即可獲取。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或者更好的idea,歡迎聯繫阿Q,添加阿Q可以加入技術交流羣參與討論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