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十七、不揉不炒是白茶(三)



  三国魏时张揖撰写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说明那时不单有散茶,还有用米汤掺和着茶叶一起做成的饼茶。喝时要把茶饼炙烤一下,捣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然后冲入开水,再加上葱、姜等调料一起饮用。那为什么要“成以米膏出之”呢?

  这就说明了那时候的茶,肯定不是蒸青的,它就是晒干的茶。如果是蒸青的茶,经过热气熏蒸,茶叶中必然流出茶汁。果胶之类的黏性东西也会部分分离出来,这样就可以把茶搞成团状或者饼状了。而这里说“成以米膏出之”,通俗的讲是当时的人们把米膏当成了浆糊,把这些晒干的茶叶粘在了一起,所以这些茶必然是晒干的白茶。隋代陆法言《广韵》里也有:“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可见那时候人们也是把茶的鲜叶晒干或烤干后收藏起来饮用。当然在以上历史期间也会存在煮食茶的鲜叶的情况,但这不属于白茶的范畴,就不做讨论了。

一个时间节点,文献上最早明确记载茶叶的蒸青制法是在唐代出现的。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成书于713年—741年)写道:“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茶,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蒸青绿茶制法的记录。陆羽《茶经•三之造》(780年)也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所以在唐之前的干茶或饼茶基本都属于白茶之态,而无蒸青绿茶。另外有一种说法,在秦汉以前的巴蜀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原始炒青或蒸青绿茶。只能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些工艺确实在上述区域出现了,但由于地理闭塞原因或其它原因未能传而广之;另一可能就是这个情况仅是一种可能。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未看到有关于此的任何确凿的文字记录。

    唐起,绿茶大盛,白茶少用。至明代,江浙一带的茶家开始对生晒白茶有了文字记载,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亦写道:“茶以日晒者佳甚,青翠香洁,更胜火妙多矣。”。这些文字传达出一个信息,有意识的制作白茶且白茶工艺的定型极可能源于江浙地区。

版权声明:本文为简书作者"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茶友在简书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