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生活重壓之下,愛亦無力

(文|亦濃)

也是阿爾貝託·莫拉維亞的作品。莫拉維亞之於意大利,相當於魯迅之於中國。

只看了第一段就已經拿不下眼來,心裏描寫很是抓人心思,急不可待地想知道最後的結果:他倆最後怎麼樣了?

小說裏描述的主人公,是一個受盡委屈的人。

不善於表達的他,爲了家庭幸福勤勉努力,而他的妻子埃米莉婭卻誤解了他。他那麼愛他的妻子,體現在字裏行間的怨憤,真的很爲之不平。

但隨着劇情的推進,我們才知道原來所有的事都是因爲生活壓力,因爲貧窮,也因爲他這個懦弱的丈夫引起的。

與其說,他以爲他很愛自己的妻子,毋寧說,其實他更愛的是他自己,或者說他更愛的是他自己的面子——他的一個沒有能力、卻要打腫臉充胖子的,所謂的男子漢大丈夫的面子。

埃米莉婭鄙視他,鄙視就對了!其實不僅是他的妻子,他自己也最應該鄙視他自己。

他很愛自己的妻子,但妻子似乎對房子情有獨鍾,於是爲了妻子開心一些,就咬牙買了一套房子。

房子買到了,妻子很開心,在新房子裏兩個人親熱,看到埃米莉婭開心的樣子,裏卡爾多卻開始爲了即將到來的一個月的房貸發愁,因爲這份惆悵,他在看到開心的妻子後,心裏就開始惱火:

“我尋思着,她這麼愛我,怎麼就猜不到我爲籌措買房子的錢款而憂心忡忡呢?”、“我心事重重,一籌莫展,卻看到她這麼泰然自若而又心滿意足的樣子,就越發覺得她未免太自私了!”

愛她,就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買了她心心念唸的房子,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爲了滿足她的心願而造成錢款的虧空,需要儘快多做工作,精神高度緊張,偏偏這時候,埃米莉婭妻子樂不可支,這種不知人間疾苦的樣子令他惱火。

他在爲自己洗白的那些所有的解釋的言辭中,言之灼灼的,覺得是妻子的責任,一切都推到妻子的頭上。實際上,他內心很明白,都是自己做錯了,但是他還是投射到妻子身上,作爲男人真的是沒有擔當。

他說他不願意做編劇的工作,他只想搞戲劇創作,又說是因爲他妻子需要一個房子,他爲了房子,所以他沒辦法只好委曲求全地去做編劇的工作。

然後因爲編劇的工作,他不得不受制於他的那個製片人巴蒂斯塔,偏偏巴蒂斯塔又看上了他的老婆,而他基本上是順水推舟(在他妻子的角度看來),但是他卻裝着一副毫不知情的樣子。

巴蒂斯塔要求他的妻子跟他上跑車,其實任何一個愛妻子的丈夫怎麼會看不出來製片人對妻子可能會有性騷擾呢?或許,就是爲了得到製片人對他工作的認可而順水推舟地將妻子奉獻了,至少他的妻子是這麼認爲的。

工作壓力讓他不得不對製片人巴蒂斯塔的建議妥協了,當時埃米莉婭眼中很難過地看着他,希望他不要答應,壓力讓他無視妻子的表情(也或許,是故意忽視?)。

最後一次他說要跟埃米莉婭換一個環境,埃米莉婭很開心,但當她聽到,還要跟那個開跑車的巴蒂斯塔一起去,而且是借住在那人的別墅,埃米莉婭一下子就瞭然了,原來這是把我又一次地拱手相讓啊!

埃米莉婭認爲他是知情的,他是一目瞭然的,心裏很清楚地將自己的妻子拱手讓人了,所以纔會鄙視他。

而他自己到底知不知道呢?他不明白埃米莉婭爲何鄙視他,他是這麼地勤勉地爲了家庭爲了房子勤勤懇懇地工作,她幹嘛還不滿足還鄙視他?

小說的結尾才說到,他理解了,他認爲妻子誤會了他。

其實並不是他妻子沒有誤會他,他自己也很明白,他只是很懦弱,不敢跟巴蒂塞塔去爭,他擔心跟製片人公開挑明的話,他就丟了這份工作,而這份工作直接涉及到了他的房子的房貸。

爲了房貸,他不得不接受制片人對他的PUA,即使他看出製片人有意圖喫妻子的豆腐,也只好裝作視而不見。

或者,因爲他的房貸壓力、生活壓力,讓他對這些不涉及到根本的小節“視而不見”了,這纔是埃米莉婭鄙視他的根本原因,但他的潛意識裏,卻對這種鄙視感覺不理解:明明爲了妻子的房子才忍辱負重的不是嗎?

“可悲的是,就連自己做了那麼大的犧牲而購置來的這一切竟然也成了無用的和令人生厭的了”。

所以,他的潛意識裏,其實是埋怨埃米莉婭想要房子,他認爲是埃米莉婭的慾望導致了他現在的處境艱難,於是,他不想也無暇顧及她的敏感的、細微的感受了。

埃米莉婭明確告訴他說,我們可以從頭再來,重新開始,繼續住以前的小房子。但是他不同意。

生活的壓力一方面讓他力不從心,一方面他也覺得他有這個責任想要扛起這個重擔,於是,又說到了他的潛意識。

他希望妻子理解他的委屈,爲了生活爲了房子,不得不捨棄自己的愛好的戲劇創作,而是疲於奔命地接受編劇的工作等,他渴望妻子理解他爲家庭所做的犧牲。

可是,妻子不僅不理解,居然還鄙視他?這就讓他難以接受了。

因爲被妻子鄙視,他覺得自己所有的犧牲和付出都是不值得的。

我付出了,你就得理解我的付出,你不僅不理解居然還鄙視我?這是不是很像我們現代社會的夫妻之間、男女朋友之間的婚姻與愛情?

爲了埃米莉婭想要的房子,裏卡爾多失去了自我,淪爲房奴;爲了房子,妻子也丟失了丈夫原來的呵護和在乎,他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去陪伴她。

生活壓力讓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無形之間增加了隔閡。

充斥着壓力和競爭的現代社會中,經濟型的愛情婚姻何去何從?

“我渴望的其實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愛”,可是,我該如何說,我還愛着你?

愛無力,愛不起。

莫拉維亞的《鄙視》與他的另外一部小說《冷漠的人》的風格很像,細膩犀利的心理描寫是作者的寫作特色,層層遞進地將主人公的迷離、彷徨和失望,及最後的軟弱、虛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鄙視》發表於20世紀50年代,70多年前的文學經典,對於現代社會的婚姻關係仍具有現實的思考和教育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