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志老师谈写作基础

文/小志

大家好,我是小志,我从2019年跟随寻虎老师学习写作,在2020年年末加入作协,目前在省市级报刊和杂志发表了十多篇文章,以散文居多。寻虎老师发起这个报刊投稿学园,让我来给初学写作者讲解写作基础知识,我想如果不是有所寻求,如果不是深爱文学,大家也不会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学习,所以在这里为你们每个人点个赞!但话说回来,正因为很多写作爱好者都是半路出家,这条道路单独摸索起来比较曲折,很多文学小白为了摸索走了不少弯路,为了大家能少走弯路,所以我在这里非常乐意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1

写作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扩展阅读面。我曾读过一个故事,作者在七八十年代,觉得成功人生的理想的标配就是拥有一部桑塔纳,当时桑塔纳就是他对汽车品牌的全部认知了。那个时候他没有看到过,也没听到过诸如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基尼等牌子。所以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哈。同样,对文学的理解,审美经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打底。读过好作品,见识过顶极作品,才知道自己的局限。要不然这种只见过“桑塔纳”式的作品,就成为我们文学审美品味的天花板了。

审美经验积累的第一步,要有意识选择一些清淡的作品阅读,来中和我们的审美经验。我们的审美经验因为教育的原因,比较注重修辞和浓情,缺乏对平和冲淡的美的敏感。我个人比较喜欢杜拉斯的《情人》,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黑塞的《悉达多》,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日本的散文、诗歌也比较清淡,比如《春天七日》,《事物的味道 我尝得太早了》,这些作品冲淡平和,完全没有大词狠句,但是读来情真意切,细品下来感人至深。所以将口味调和得清淡一点,阅读面广一点,各种风格都接触一下,有了这样的阅读感知力,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要写出好作品,也不必非要好词好句啊,娓娓而谈的大白话作品读起来更亲近动人。当然每个人的阅读史不一样,需要补的功课不一样,可以对照我们文学社的书单来选择,根据不同阅读程度,有初、中、高级不同的书单可以提供参考。

最终选择怎样的风格口味,可以等到阅读量比较充足后,再确定,这时候经验多了趣味高了,怎么写都不差。

之所以开头多接触清淡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我们以往的作文思维中,太强调文采,太喜欢堆砌好词好句,这些其实相当于炒菜中加了很多的味精、香料等调味品,味道是很浓郁,但失去了食物本身的鲜美。所以我们强调写东西,要放松,大白话,白开水,要能欣赏这种美。不需要多少浓墨重彩的。

2

说完阅读,我们回到写作这个主题。做任何事要做到高手阶段,就需要领悟后面的道,或者去无限接近它。但写作对普通人来说,要达到高于一般人的写作水准,只需要有正确的姿势。就像打篮球,要打得超过业余水平,是需要接受一些专业训练,这样才能动作精准,发力集中。那么,在谈写作的正确姿势之前,首先需要做到摆脱作文思维的三大弊病。

我们写作可能深受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容易犯的三大弊病,就是——抒情,剧透和说教。这种惯性思维,是需要深深警惕的。为什么要避免抒情,因为一旦抒情很容易变成自嗨,一篇好的作品是有韵律气息的,我们知道一首歌如果开头调子起得太高,后面很快就唱不上去了,因为气接不上,调子拉不上去,到最后就只剩干吼了。为什么不能剧透?很多人写作就怕人家不懂你在说啥,词里行间就不断解释。你见过讲笑话讲得好的人,会不断跟你解释前因后果吗?这样解释过的笑话还好笑吗?读剧透了的作品,就是把读者当弱智,不断解释给他听。这样对读者的感受来说,读这样的作品就如吃隔夜菜一样乏味。好的文学作品是个精神产品,是需要读者在精神领域来参与审美,碰撞出精神火花的。至于说教,世上道理千千万,需要咱们来说教吗?很多人听过一句话: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都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哪个孩子是靠说教讲道理能教育好的呢?文学作品能做到的,就是用丰富立体的表现力来感触人,薰陶人。优美的作品,读后有的让人沉思,有的让人落泪,往往让人回味良久,要的就是那个后劲。

3

写作另一个重要的点,是摆脱故事思维。不要卷入事件中,而要处于一种情绪、心境之中,写出来的文字就含情含意了。事件可以一带而过,作为一种节奏,而不是重点。

这个就涉及到如何给作品开篇定调子。

写作时应将情绪继续调整到位,将一种情绪贯穿自己,像一种背景音乐一样。每一次写的时候都尽力保持这种状态,让文字顺着自己的方向缓缓流动。开篇弄不好,结尾弄不好,基本上都是因为缺少意象感觉。简单一招是——斩头去尾。通过这样调整,找到感觉。

以大家熟悉的歌曲为例,一首曲子是明快的,还是悲哀的,在序曲里就已经定调。艺术是相通的,钢琴家弹钢琴前会静默一会儿,调整呼吸,让大脑进入安静的状态,然后调动一下情绪,以便和作品合拍。古典音乐如此,摇滚乐也如此;书法家如此,山水画、油画家也如此。文学的写作也是如此,需要安静下来,捕捉到这种情绪,并且按住,让这种情绪贯穿始终。

随着作品的展开,作者的情绪会有起伏,幅度基于这个最初定下的情绪基调,就不容易跑调。作品进行中,会有激愤,沉郁等波澜,都是参照初始的情绪。

情绪调整到位,写作过程中卡壳时,你就会回想那个初始的情绪,就会建立信心,相信自己能跨过去。否则卡壳之时,就是你情绪紊乱的时候,你会方寸大乱,很容易被沟沟坎坎吓到写不下去,会觉得作品毫无价值。

调好基调,如同调好琴弦,写作就像聊天一样,一句一句来,保持一种呼吸节奏,生发出来。它是边写边出来的,不是预设的,调子定不好,也就很难展开,会觉得处处困顿。

传统上,写作者或者阅读者以为气韵是诗歌的事情,散文小说不需要,这是对文学理解的偏差。无论何种体裁,都是需要诗意诗情的。中国古代评论作品的著作叫“诗论”,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著作叫《诗学》。

在这里另外强调一点,对于诗意诗情的理解要宽泛,我们很容易想到抒情诗,很少想到叙事诗甚至史诗,更不会想到哲理诗。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应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诗歌的阅读鉴赏,是所有写作者的基础课,是写作者的学前班,建议大家对诗歌有些诵读,对语言是很有帮助的。

举个例子,这两篇都发表在《新民晚报》上,题材有一定相似,调子又有区别:

《清晨的风》

文/陈志艳

我推开门,走进晨光中的小区花园。夏日的清风从三角梅的花瓣间袭面而来,调皮得像那只坐在汽车车顶,仔细梳理毛发的猫,用柔软无形的爪子轻轻试探,拂过人的脸面。

绿色心形的叶子在阳光下跳动,淡金色的阳光透视出它心脏的脉络,深绿的叶片上面,伸出一层嫩红色脉络的新叶,是最新鲜最好奇的心啊,从地底下刚刚长出。棕树叶摊开绿色的手掌,最大幅度地抻开手指,向周围环顾,向高处伸举,如果它会言语,我相信它一定是个语速很快的快嘴姑娘,一开口准会噼里啪啦说上一大堆话。哦,世界翻篇了,今天是新的。

……

这是一个有凉爽轻风的清晨,我勇敢地穿过它,去寻找新的一天。砖红色的烟囱高高地伸入辽远的蓝色天空,羽毛般轻柔的云朵像幔子一样揭起,显示出天宇妆容一新的面貌。啊,今天我穿上铠甲,生出堂吉诃德的信心,只是少了一匹瘦马和仆人桑吉。

这篇文章是去年8月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开篇没有旁枝杂叶, 以轻快清新的调子直接切入语境,在这篇文章里所有的表现品,无论是风、三角梅还是棕树叶、烟囱都现出轻松愉快的调子,当然我所表达的并不止这些。氛围里还有那种若有若无的显现,所以并非通常的情绪,情感,通俗来说,这个整体氛围,就是我要表达我身处世界中的味道。

我不需要去写花园前后左右的方位,写花园里都种了什么,我只需要写我心灵感受到的东西,按它本相显现出来。所以开篇是直接切入——“我推开门,走进晨光中的小区花园。” 结尾也与这种心绪相呼应,“今天我穿上铠甲,生出堂吉可德的信心,只是少了一匹瘦马和仆人桑吉。”

《乡  间》

我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黎明在薄雾中有些冷清。一个尚未完全清醒的早晨,经过夜的子宫轻轻降临大地。

薄雾在田野渐渐褪去,世界从巨大的灰色影子里脱胎而出。远处戴着笠帽的妇人们,散落在耕作均匀的褐色田地里。一群蠓虫在半空中旋转飞舞,黄色的蒲公英、不知名的白花、紫花不时从绿色的田埂中探出头来。两条黄色土狗,一前一后在田间撒欢奔跑,惊散了一团团刚聚集起来的蠓虫。

……

这两篇题材都差不多,都是从清晨开始,但调子上有些分别,这个《乡间》的清晨是属于一个思考者的清晨,从意识尚未完全清醒到世界从巨大的灰色影子里脱胎而出,一个心灵世界便逐渐显现出来了,在这个心灵的舞台上,就进一步展现了花、狗、种植的妇人们。

4

写作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太广,我们今天就简单总结一下散文怎么写

1、即便是含蓄的作品,文章的观点、态度、感受、情绪,也是作者本人的外化。

2、其他类型的散文,都是作者性情的流露,看起来是很自然的,符合人的天性。

3、散文要求寻常事,写出不寻常的性情,反映超拔的人生态度,需要在文章一开始就敞开心灵,酝酿铺垫的过程是很短的,这是不同于小说之处。

4、散文的内在修养要求尤其高,这一点不容忽视。很多散文作者,不愿意看书,只愿意写,人生体验在书写中被挥霍了,无法凝聚成有价值的珍宝,而成为消费品

5、平常事并非拉家常,散文是要提炼作者的人生感悟,进而带动读者做心灵的旅行,探查幽深的风景,体验人性深沉的情感,而非如同酒桌上碰杯的感慨和认同。

6、散文是从感受出发,意象开始,但一般不可以变形,自由联想的范围变窄,如果任意想象就不太好,因此相对篇幅较短,和诗歌的完成机制更接近,需要一定的灵感,才能写出佳作。

7、最后再强调一下,写作即自由,散文很容易流俗套路化,一定要抓住内心浮现的东西,顺其自然,不做解读,一解读就随大流了。多拷问自己,不要套任何别的作品别的观点,进行自动化写作。看到花,就想到欣欣向荣,这篇文章只要一句话说完了事,这样写作就完蛋了。情和别人一样,意味和别人一样,这样的复制粘贴写它何必呢?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写出你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有意义。

我们写作是为什么?我想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就是文学之美,让我倾心。写作是个享受的过程,享受什么呢?因为当你找到意象的语言,在精神世界里畅游,就是真我显现的时候,就是本我从虚空中实质化了,而作品就是生命的表现品。

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所谓小说家就是独具慧眼、能发现这些原石的人。”

他说的原石,其实就是挖掘到的意象,一串气息相通的意象在同一个氛围里展开,一个作品就具备初步的生命力了。所以说,写作其实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是在文学这块美地上不断探索,不断挖宝的过程,写出好作品,如同挖到心灵宝藏,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聆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