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性都可以是點亮星星的人

生活應該附立在自我的獨立意識和行動之上,而不是依附於另一個性別和個體。


伍爾夫說:“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麼她必須擁有兩樣東西,一樣是金錢,另一樣是一間自己的房間”,她精煉地指出了女性平權的兩個要點,經濟獨立和超脫傳統社會角色。女性平權不是男性化也不是把自己物化,就是給每個人,無關性別的每個人,公平的機會去選擇和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1

和伍爾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經濟大蕭條的20世紀30年代)的艾麗斯,一個美麗的英國姑娘此刻遠遠沒有意識到這個道理。因爲她被一位從美國來的帥哥本內特迷住了!


艾麗斯在英國過的不是很開心,於是當遇到了也被她的優雅,美貌迷的神魂顛倒的美國帥哥本內特的時候,他們似乎都聽到了心裏爆裂開的激動。


本內特和自己的老爸範克利夫都對艾麗斯及其滿意。

滿腦子都是幻想着在紐約喝茶,穿着時髦的套裝逛逛逛的英國姑娘毫不猶豫地嫁給了美國小夥,和他,以及他的父親一起回到了美國。只是這裏的環境和紐約有些不同,那是一個叫肯塔基的地方,有些荒涼貧瘠,有些孤獨,也很貧窮。


莎士比亞曾說:假使我們自己將自己比作泥土,那就真要成爲別人踐踏的東西了。其實,別人認爲你是哪一種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肯定自己;別人如何打敗你,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是否在別人打敗你之前,就先輸給了自己。很多人失敗,通常是輸給自己,而不是輸給別人。


婚後的艾麗斯失望透頂。她沒有品嚐到婚姻的甜蜜,沒有感受到丈夫的熱情。每天面對着自己冷漠的丈夫還有丈夫的父親,艾麗斯覺得自己不過是從英國被禁錮的家庭跑到了另外一個被禁錮的家庭。她孤獨,鬱悶,也和鎮上的人不太合羣,因爲她聽不出來那些沒完沒了地茶會里的家長裏短有什麼值得開心的內容。


當她聽到鎮上要開辦一個馬背圖書館的時候,勇敢的英國姑娘報了名。本內特和父親沒有阻止她,因爲他們覺得艾麗斯只是玩玩而已,很快就會迴歸家庭。


艾麗斯在那個糟糕透頂的家庭裏無法呼吸,她想走出去,走到一個讓她可以自由呼吸,舒展的地方:圖書館。而在那裏她遇到了一個在鎮上揹負着及其“壞名聲”的姑娘:瑪格麗,不結婚,不合羣,說話直率,和人們無法忘記的一個已經過世但名聲很“混蛋”的父親。


2

瑪格麗很獨立,也很怪癖。一個38歲的“老姑娘”每天騎着騾子走遍深山老林爲了把圖書送給那些也許並不喜歡閱讀的山裏人。


她從不在意鎮上的人對她的評價,也沒想過改變自己的性格。她帶着艾麗斯去送書,把那些書籍送給山裏的女人,男人,孩子,爲他們閱讀。讓以爲不需要閱讀,不需要書籍的礦工,農民愛上了閱讀,讓孩子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30年代的美國,人們並不鼓勵女性擁有知識。相反,她會遭到斥責,侮辱,說教和勸誡。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女人才是那個時代的核心。


而瑪格麗從不想遵守這些規定,她勇往直前,毫不氣餒地送書,讀書,甚至邀請有色人種的女孩和她一起管理圖書館。


在傳統思想裏,女人總是低男人一等的。女人的使命是婚姻、家庭、孩子、丈夫,全部的價值體現就在於把一個家有條不紊的操持起來,照顧丈夫和孩子。


當艾麗斯困在自己不幸的婚姻中以及和鎮上的人格格不入的時候,瑪格麗鼓勵她:當你不再只盯着一個地方看,你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東西。


3

瑪格麗是圖書館的靈魂,也是《點亮星星的人》這本書的靈魂。她的獨立,勇敢,堅韌,她的“不合羣”,“不在意”不僅影響着艾麗斯這個英國姑娘。還影響着鎮上的姑娘:貝絲和伊茲。影響着山裏的女性,影響着黑人姑娘。


麥家說:“命運可能會跟你開一個殘酷的玩笑,但愛能讓生命化爲奇蹟。”


小兒麻痹的富家女伊茲從對騎馬送書的抗拒到熱愛,從不願高聲歌唱到引吭高歌。無一不彰顯着越來越自信的意志。

 

瑪格麗讓伊茲明白,殘缺的身體中往往孕育着強大的靈魂,缺陷讓一些人把自己的心靈建設得更堅固,生活的意義也更明確。


當伊茲和圖書館裏的女孩們一起奔波在山中的時候,一起去奮力挽救一個個因爲洪水沖垮的家庭的時候,她已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不再害羞的伊茲。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怎麼看我們那是他個人的問題,與我們沒有多大關係;我們怎麼樣看待自己,纔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認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自己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愛自己,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成自己想成爲的人,這樣我們纔會幹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事業,開創出與衆不同的人生局面。


4



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悅。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學會爲真愛播下喜悅的種子,這樣,讓真愛生長、保持。

——尼采


而艾莉絲和丈夫之間的冷漠。顯然不屬於尼采提出的真愛。他們之間不僅缺乏瞭解,沒有愛情,甚至沒有夫妻之實。


艾麗斯以爲婚姻可以幫她逃離家庭的封閉。而在肯塔基的小鎮上,艾麗斯發現,她不但沒有逃離孤獨,還陷入了更多的麻煩中。她偷偷地從“小籃書”中學習着夫妻之道。以爲可以改善和本內特的關係。卻被本內特這個“爸寶”男把所有閨帷之事都一五一十地彙報給了自己的父親。


艾麗斯震驚,不解,也對本內特這個顏值高的一塌糊塗,內心卻是個巨嬰的丈夫徹底失望了。當本內特的父親咒罵着且揮拳向艾麗斯打去的時候,英國姑娘徹底絕望了!她離開了那個冷漠無情的家,奔向了瑪格麗的小屋。



有一天,女人或許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的時候。愛情對她和對他將一樣,將變成生活的源泉,而非致命的危險。



瑪格麗就秉承着這樣的想法同自己最愛的人一起生活着,不許求婚,更不結婚。愛,不是應該被左手無名指的戒指維持的。



而艾麗斯和本內特的婚姻呢?期待着你能從書中去發現,找出答案,繼而會心一笑:作者安排的真好!


5


有時,我會思考書究竟是什麼,當然我的能力不足以讓我有一個成熟的答案。我想摘抄一段,我看到的最佳解釋:打開書的那瞬間,緘默的文字得以放聲,“死”的墨汁得以復活,思想得以傳承延續,最奧祕的生死之隔轉瞬被跨越,山川異域滄海桑田再無關係,重生、復活變得可能。我們最應渴望的、打破膚淺懶惰的武器,不過是這觸手可及之物而已。因它們已包含生死,故它包含一切:人生,道路,真理和愛。



瑪格麗帶着女孩們每天爲人們送去的就是這樣的人生,真理和愛。她們讓那些住在大山深處的人更多的瞭解這個世界,瞭解什麼是知識,什麼是善良,什麼是愛,什麼是自我。



《點亮星星的人》是一部關於愛、希望、勇氣、選擇、生命意義的書,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不爲人知的掙扎,聰明是一種天賦,但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書中的女性們是堅強、包容、勇敢,是人性的閃光點在她們身上熠熠生輝。



這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馬背上的圖書館在那個經濟大蕭條的時代裏,爲衆多的人們送去了心靈的慰藉。



而這更是一本關於女性獨立,自我,互助的羣像書籍。


擇一良人,終此一生。聽起來浪漫又美好。實際情況卻是:當女性走進婚姻,也就開始了人生的賭局。我們對自己手上的賭注自信滿滿,其實是對自己的認識不足。試圖相信世上有一輩子“穩固”的供給關係,顯然是不可靠的。


瑪格麗們告訴女性,應該嘗試着瞭解自己的真正想法,瞭解女性過去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女性要想獲得真正的獨立自由,擁有話語權以及爲自己聲辯的能力,就必須從“從屬者”心態跳脫出來,生活在自己,而非另一性別的影響圈之下。恐懼來源於未知,來源於自己的內心,女性恐懼正是由於從來沒有獲得過真正的安全感,但這份安全感或許從來不是從別處獲得的,而是由自己創造的。


女性從不應該處於從屬地位,也不應該被裹挾着走進婚姻,瑪格麗,艾麗斯還有那麼多的女性告訴我們,她們一樣發光,她們同樣閃耀,她們如夜色中的一顆顆星一樣的璀璨。女性也可以突破世俗的偏見,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星光。她們也可以是那羣點亮星星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