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乡土中国》的困惑

最近一直带领学生学习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实话实说,这本书挺难读的。对于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来说,这样文字枯燥乏味,没有多少吸引力,文章里好多的概念、术语,在平时是很难遇到的,绝没有《哈利波特》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从我个人读的经验来说,也很惭愧,因为学习的素养和能力太差,读起来很是费劲,也读得很痛苦,有些文章,有些段落,得读好几遍,揣摩许久,才能知道个大概。

既然如此鸡肋,为何还要知难而上呢?此无他,考试要考啊,这是新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上册的一个单元,叫整本书阅读,整个单元就这一课。单元的阅读指导说,要求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

应该说,教材的编者的考虑很好。中学生就应该接触一些学术著作,要读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不是专业人士平时是不读的。就像高中学生做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什么时候你能看见一个学生甚或一个语文老师旁若无人地把这样的文字读得津津有味?那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被动地去读,或者要讲解了,才去读。无论从培养师生读论述类文本的勇气、习惯和能力的角度看,还是从应付考试的角度看,这样的编排都属别出匠心。

但实际情况是,许多的老师的阅读功力堪忧。——学生不论,只说老师——粗看没用;细看又做不来,绝不肯下功夫去关注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也不可能去深入思考、提炼。没有把书从厚读到薄、从长读到短的功力。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以己之昏昏,欲使学生昭昭。而且,阅读是个个人行为,我这样读、读懂了,教给你读,你未必未必受用,未必读得懂。因为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理解力也不同。

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读,读到什么份上算读了,怎么检测读的效果,根据文本出一套试题来个检测吗?别的不论,先说读的事。早上四十分钟的晨读时间,我把《再论文字下乡》大声读了两遍,什么效果?只能算是过了一下文字,算不上读。要读懂,那还要做很多功课!我回想我读《乡土本色》《文字下乡》时,一节课时间也只能通读两遍,读《差序格局》时,更费劲!就是说,这里的每一篇文章,要读懂读透,没有个两三节课是拿不下来的!全书共有十四篇文章。

什么时候读?课下吗?不要做梦!课上吗?这得多少课时?一节课,老师屁都不放,全交给学生,又能读出个什么所以然呢?再说这样干,学校也不允许——学校断然不会允许老师上课一言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而且会责问那要老师干啥吃的。所以课堂上老师要时不时地督促、约束,或者来个示范,学生真正可用的时间很有限!老师为啥还要花时间督促、约束呢?因为一遇到烧脑的地方,学生懒得思考,就会直接躲过去,三躲两躲,到处都是坑,无处可躲,就读不进去了——思想索性开小差了。有实验证明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了。就是说越来越缺乏耐心,再加上这样的文章本身吸引力就不足,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读法,如何保证质量呢?单纯靠检测么?老师再费劲整一套题出来,让学生做一做,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读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种读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果习惯没有一点一点地养成,能力没有一点一点地提升,那么再怎么考试也只能徒增学生的烦恼,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教学。

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性子,需要长久的习得。阅读是一种独特的体验,那种闹哄哄作秀的读法,与初衷背道而驰,就像蒸一锅馒头,隔一分钟就揭开锅盖看馒头熟了没有的做法,是永远也不可能把馒头蒸熟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思想的成长发展史,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