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题 |始终学不会的“人际关系学”

      如果把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写成一门课,好像真的很难。生活总是一段一段的,要想找出一条贯穿的线,可能就是“人”吧。凡事都要和人打交道。和人打交道是我最触头的事。头脑简单的我,实在弄不懂有些人的言行,可能是我主观上不想去琢磨这些吧,总之,我觉得和人打交道最难。

      我出生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里是曾祖母掌家。一个大家庭里,各房各院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那是常事。这种情况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现实生活中,这种勾心斗角一点也不比影视作品差。

      我经常看见叔叔们打架。那时候很小,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看着他们吵得脸红脖子粗,我只能瞪着懵懂的眼睛,躲进自己的屋里,大气也不敢出。

      每每这个时候,只要母亲在家,她多数时候会带着我出去,也许去地里干活,也许就在外面溜一圈。也有时候母亲会把我搂在怀里,漫不经心地给我讲故事,讲那几个我已经听了好多遍的故事。但不管听了多少遍,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就会暂时忘了外面的纷争。

      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弄不懂:他们都是一家人,为什么还会吵来吵去?

      我父亲母亲都是不计较的人,从不和他们争什么,因此也很少卷入家庭纷争。

      不过有一次,是个夏天的傍晚,吃过晚饭,母亲带我出去玩,天擦黑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门口,母亲和坐在外面的邻居说话,我自己回家。当我吃力地跨过那个高门槛,走进院子的时候,三叔正坐在厢房门口,他阴沉着脸问我:“谁叫你进来的?”

      我笑着,天真地说:“我回家啦。”

      “这里不是你的家。”三叔依然很严肃。直到现在我还以为他在和我逗着玩,因为他偶尔会和我逗。

      “这就是我的家呀。”我开心地说。

      “这里不是你的家。”三叔的脸阴沉得可怕,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

      此刻,我才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三叔好想是来真的,他真的打算不让我进家门。

      我尴尬地站在院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时,父亲从屋里走出来,抱起不知所措的我,进了我们自己的屋子。

      我从父亲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但我知道,在我和母亲出去的这段时间里,家里一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而且和父亲有关。幼小的我,突然有些担心、有些害怕。

      亲人之间,有什么说不过去的事情,非要怒目相对呢?

      后来,父亲母亲带着我和弟弟搬离了老屋,我们有了自己单独的小屋,虽然比老宅小很多,但我们非常快乐。

      后来就开启了校园生活。学生时代真的很美好。在学校基本上就是分数为王、能力为王,因此,那是一段相对纯洁的时光。我不止一次说过,校园生活是人这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有一段时间,好像是初中,同学之间兴起了结拜,好几拨同学都拉着我,要一起结拜。我和母亲说起这事,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对我说:“和同学好自然是好,不要弄那些干的辣的,好的时候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等臭了的时候,顶风八里还臭不可闻,那样太没意思了。你记住妈妈的话,咱和谁都一个劲儿,对谁都一样。”

      现在想想,母亲的话还真有点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也是和人相处的一种模式。

      还记得高中时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曾说过的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班主任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心怀坦荡,不物质,不虚华,心与心之间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我总觉得班主任的话和母亲的话有相同之处,又有一些不同。君子之交淡如水,本就出自《庄子》,一定是有道家“随心随性”的道法在里面。

      不管是中庸还是随心随性,也不管它出自哪一家,都和我为人处事的态度不谋而合。不知是母亲的话和高中班主任的话影响了我,还是他们的话和我内心深处萌生出的最本真的想法相同,总之,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直秉持“不远不近,心淡如水”的交往之道。

      前几年听说某高中在高考前夕,有学生把班里和自己合不来的同学的手机扔马桶里,故意挑衅,影响他人的情绪,以达到自己的竞争目的。听了以后我实在不理解,同学之间,竟能生出这样的想法?除了婴儿,最单纯的就应该是学生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美好的,同学之间的竞争应该是拼努力、拼付出,而不是剑走偏锋、蓄意伤害。我真庆幸自己早出生了几十年,否则搁到现在,一定会颠覆了我对校园生活的美好认知。

      走入社会以后,感觉人际关系也不是太难相处。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和他人争短长。可是即使这样,有时候也会生出事端。

      有一次单位例会,大家陆陆续续坐到一起,当时领导还没到。一个其他部门的主管冲着我,阴阳怪气地说:“姐,你行啊,你多能干呀,领导老在我们面前夸你。”

      这位同事的语气非常让我受不了。我瞬间想起最近身边偶尔就有同事勾心斗角,我也听过其他同事之间说出类似的话。甚至我们部门的一个同事和另一部门同事,因为彼此不服气闹得面红耳赤。这次听到针对我的这种话,我才找到矛盾的根源。

      在座的同事都看着我,看我面对挑衅,如何回答。

      我笑了,淡淡地说:“领导也常在我们面前夸你,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太当真,这只不过是领导激励大家努力工作的一种手段罢了。”

      好几个同事瞬间都明白了,有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有上进心固然难能可贵,同事之间,为了领导的一句夸奖,有必要互相倾轧、彼此不屑吗?

      我认为,人啊,努力做好自己,没有必要打压别人擡高自己。

      再后来,走进婚姻,才真正让我感觉到,与人相处之难,与一个三观不合拍的人交往,难上加难。

      我和我婆婆就是这样。自古婆媳之间难相处,我与我的婆婆,应该再加上一个“更”字。我们老家有句话,没有哪一个儿媳妇是婆婆生的,充分说明儿媳妇和婆婆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

      我婆婆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她对从乡间走出来的我,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蔑视和抵触。她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我们这……”和我说话,从没用过“咱”。

      我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融不进那个家庭。我的真诚与包容,被认为是傻,是软柿子好捏;我的不计较,被认为是无知。

      我常拿我婆婆和我母亲对我弟媳妇的好作比较,同样是婆媳关系,怎么会有天壤之别呢?

      ……

      不说了,此处一个省略号,千言万语都在那六个点里啦。

      这多半辈子,我最处理不好的就是与人交往。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好相处。我比大大咧咧的人还大咧,但我比计较的更计较。对于善良的人,我可以投桃报李、可以滴水涌泉;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可以近而远之,敷衍而过,我最受不了的是口腹蜜剑、两面三刀,虚情假意、阿谀奉承。

      有人说,如果改变不了别人,就试着改变自己。其实,我没想改变别人,也不打算改变自己,更不想戴着面具生活,那样太累了。反正大半辈子已经过来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是做本真的自我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