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赛课第三片区收获

今天有幸到了都江堰灌洲小学听了四节科学课。分别是都江堰选送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郫都区选送的《测量肺活量》,金牛区选送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温江区选送的苏教版三年级《食物的旅行》。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一课中老师用泥土和剪开的盒子,和孩子们一起模拟了地壳运动的拉伸和挤压的过程。为了展示实验过程,还运用了pad来让孩子上传小组实验图片和视频。最后在收集分享地震的资料时,孩子们也利用了pad上的资料来阅读和分享。

《测量肺活量》一课,老师使用了吸管和简易肺活量测量带。在指导孩子实验时,老师选用了视频提示+小组示范的方法,孩子们对于测量肺活量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也很积极地投入在活动中。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新课开始,孩子们体验了橡皮筋变化的活动。教师用问题串“慢慢用力把橡皮筋拉开时,橡皮筋变成什么样子,你的手指感受到什么?”和“慢慢松开橡皮筋,橡皮筋变成什么样子,你的手指又感受到什么?”,和书上拓展里的概念让孩子理解了什么是弹力。之后再孩子们再根据橡皮筋的弹力,先驱动小车,再实验探究橡皮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苏教版《食物的旅行》一课,老师准备了孩子前概念的消化器官名称,让孩子们一起讨论了食物会经过哪些器官。接着用3D视频让孩子体验了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这样让孩子们知道了食物会经过哪些器官。为了强化这一概念,老师准备了有趣的围裙,让孩子们在小组内,把消化器官模型按正确的顺序粘在围裙上。之后又采用了模拟实验,让孩子模拟了食物在食道和胃这两个器官里的“旅行”。

今天的四节课听完,我最大的感受——老师们为了教学目标达成,做了很多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的尝试,同时也借助了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验等等各种手段来辅助课堂。这么多的设计、方法、改进,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呢?我觉得依然可以用与教学目标对应的测评来检验。检验后,我们才能明确哪些改进可以保留,哪些改进还需要再优化。

最后我也用杨艳老师今天最后评课内容结束今天的分享吧


科学教学成长路漫漫,

与君一路前行不孤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