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話筒”季軍專訪|王譯萱:柔中帶剛,不負熱愛

      (通訊員:馬冠羣 莫子藝)站在時間的節點,回首過往,一路崎嶇早已繁花盛開。一場即興的主持,讓王譯萱與主持結下不解之緣。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金話筒”季軍王譯萱的過往繁花吧!

心向祖國,傳承紅色基因

      一席紅色西裝,盡顯巾幗本色。“金話筒”決賽上,那一抹濃烈的紅,讓王譯萱成爲舞臺的焦點。問及選擇紅西裝的原因,王譯萱回答:“今年是建黨一百週年,我們在湘大這片紅色的熱土上,應該呈現一些紅色。”來湘大是她認爲做的最對的選擇,湖南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她希望能到毛主席生活過的土地上看一看。懷着爲人民發聲、爲正義發聲的初心,她選擇了新聞專業,立志做一名記者。

執着熱愛,到舞臺中央來

      難以想象,王譯萱第一次登臺時,只有四歲。小小的她手拿話筒在臺上唱歌,只有老師在身邊爲她伴奏。“小時候登上舞臺,是因爲老師和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後來覺得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後站上舞臺時,自己在閃閃發光。”舞臺見證了王譯萱的成長,也讓她看到了一個熠熠奪目的自己。“每次演出後,我們一定會在舞臺上合影,留下自己與舞臺的瞬間。”

      長大後的王譯萱對舞臺更多的是一種尊敬。“因爲舞臺能帶給人很多東西,舞臺能帶給人自信,也能帶給人自卑;舞臺能帶給人榮譽,也能帶給人虛榮;舞臺可以讓人閃閃發光,也可以讓人黯淡無光。”在明白舞臺的含義之後,王譯萱每一次登臺都會心懷感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只要是舞臺,都要認真對待。”王譯萱從不缺舞臺,但她仍然敬畏舞臺。

直擊心靈,與音樂的故事

      “音樂和語言一樣,是可以直擊心靈的。”王譯萱六歲學習聲樂,七八歲時學習古箏,高中畢業後又學習了大提琴。在她的人生旅途中,音樂從未缺席。“大提琴就像我的男朋友,拉琴就像和他交流。”沉鬱優雅的古典音樂像一雙無形的手,溫柔地撫平她內心的焦躁不安。

      當提起搖滾音樂,王譯萱最先想到的,是那段熱氣騰騰的日子。高中時,王譯萱與其他五位夥伴組成了一個樂隊。在東北寒冷的冬天,教學樓頂簡陋的小倉庫裏,一羣少年,舞動着被凍紅的雙手,爲着爲數不多的演出機會反覆練習表演曲目。吳青峯曾說“當你擁有了一支樂隊,你就從我變成了我們”,一顆顆激情燃燒的心驅趕了冬日的寒冷,一羣人因爲對音樂共同的熱愛聚在一起。熱烈奔放的搖滾樂因着那段有溫度的歲月而有了更加非凡的意義。

“從前我覺得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理由不能輸,但其實在生活中,遺憾和不完美才是常態,要學會與自己和解”,王譯萱在採訪中這樣說道。少年看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期待她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坦然面對潮起潮落,不輟前行,終得圓滿。

                            (責任編輯: 鄒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