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處風景讓你安放靈魂



究竟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靈魂得到安放,有沒有一個地方能重新煥發生命的光芒。我相信是有的,一處自然風景也是一處精神的家園。

有些人註定是活在記憶中的。

這個單元“自然與情懷”的學習,把時光拉回了六年前。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光,我第一次到皇城根下,第一次以學生的身份穿梭在各個高校的會場,聆聽教授們的專題講座。每到閒暇之餘,一羣語文人便邀約去那些在我們課本里出現過的地方。

我最愛去的地方是後海,真正見證了它一年四季的變化。後海離學校很久近,我們常常是胡亂走着就到了,還可以逛逛南鑼鼓巷、穿穿菸袋斜街,在楊柳風姿綽約中繞着後海走走,別提有多愜意了。後海周圍的民居也是很有特色的,條條衚衕相交織,在你看來“凌亂不堪”巷子,老城居民卻弄得門清,家家戶戶現在和以前是什麼情況更是如數家珍。北京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多是保護起來了,供中外遊客參觀。

有一回,我們租了個三輪車,想探尋深深古巷,聽着京味十足的車伕自豪地講北京故事,感受汪曾祺筆下的北京胡同文化。還沒有從衚衕文化中回過味來,又跟着一個旅行團扎進一處四合院,去遙想郁達夫《故都的秋》中那一碗濃茶的味道,聆聽那一聲聲馴鴿飛聲,看看有沒有種牽牛花,看到了那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坐在小院的一角,細數那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感受秋意。小院常常是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間感受到時代大的變遷。早已沒有郁達夫筆下的“清和靜”了,歷史的印記和滄桑任誰也無法抹去。

清華園去過一次,我記得是初冬季節,是追着去聽臺灣作家劉墉先生的聽課的。他滿臉的笑容,小小的個子,擁着這巨大的能量,偌大的千人會場都不能用座無虛席形容了,窗臺上、走廊裏、地面上到處都是人,亂和靜在那一刻得到了完美的稀釋與融合。

講座結束後,完美便找尋“荷塘”,腦海中閃現的便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當然只是遙想罷了。這個季節能看見的便是“荷盡已無擎雨蓋”了,同學們都覺得很掃興,便找着其它的景點拍照去了。我反倒覺得無所謂,腦海中朱自清《荷塘月色》便不斷湧入。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讓他在迷茫困頓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讓他終於能享受哪怕是片刻的寧靜。漫步在荷塘四周,感受那些高高低低的楊柳樹,想象着夜晚時分路燈光會從哪些樹縫裏漏出來,光與影奏出的和諧旋律究竟像哪些名曲,蟬聲和蛙聲是怎樣的熱鬧,當想到江南採蓮時的情景以及“妻已熟睡好久”的百般滋味,起伏不定。還好,文學作品的魅力還在於它將你記憶永久地定格在了你最初的美麗上了。



我相信一見鍾情,也相信一見鍾“地”。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不經意間闖進你的生命,生命中總有一處風景讓你魂牽夢繞。三篇文章裏最喜歡的地方是地壇。當我踏進地壇的那一刻,便知道這是我喜歡的地方,是我今生無法忘懷的地方。似乎也因此而懂得地壇對史鐵生的意義。《我與地壇》中有一句看上去不起眼的話。第一部分最後一句話“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此處的“園子”便是指地壇。

地壇給予我們生活的力量。看似古老、荒蕪、冷落、沉寂、幽深、蕭瑟,實際上包含了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從地壇的滄桑變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滿目的沉寂中人們往往能看到自己,認識自己。

史鐵生在地壇遇見了多少可愛的生命。“蜂兒、螞蟻、瓢蟲、蟬蛻”等,這些小動物是史鐵生的陪伴者,雖然微小,卻充滿着生機,無不透露着熱愛生命的主旨。地壇荒蕪不衰敗,我們生活在人世間的每一個生物都不應該辜負我們活着。

地壇給予我們生命的思考。史鐵生說“因爲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在這裏史鐵生想明白了身體殘疾了該不該去死,我爲什麼要出生,我應該怎樣活三個問題。用了15年時間,他終於感受到這古園的形體和微苦的味道充滿着生命的激情。園子任人肆意雕琢卻未改變本色,我也不應該因爲殘疾而失去生活的意義。終於,在古園的落日下、雨燕聲中,腳印裏,找到了生命的痕跡;在始終站立的古柏中,在混雜草木和泥土的暴雨中,在忽然而至的秋風裏,我們終於懂得身臨其境某一處風景多麼的有意義,它讓你的記憶在聞到相同味道的時候第一時間被喚起。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讀這樣的句子常常會讓一個母親,一個孩子落淚,更何況還是一個有孩子的母親。我一直在想,地壇於史鐵生來說究竟是什麼,讀到這裏的時候我似乎明白了。“車轍”和“腳印”的交織,象徵着母親和地壇的重合。地壇是作者思考生死重新樹立生命信念的地方,母親則是那個默默無聞給予作者生存啓示的人。小小的我在大大的地壇裏,更能感受母親毫不張揚的愛。從某種角度上說,地壇就是史鐵生心中的母親;母親更是史鐵生心中的地壇。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講述着我與母親的故事,母親是我生命的航標。



此時,我、地壇,母親三者重疊更見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深邃的思考、人格的力量,還有執着而坦誠地表達對母親痛徹心扉的悔恨,深深的歉意,以及刻骨銘心的懷念。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家劉墉曾告誡中學生說,中學時期是孝順父母的最好時期,等你功成名就再來孝順父母時,已經來不及了。同學們,如今在家的日子一定是你生命中最多的時期,請你一定要珍惜。

一個讀不懂地壇的人,一生都只能認爲它是一個公園。

一個讀不懂史鐵生的人,一生都無法獲得生命的成長。

                        2021年12月10日凌晨1: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