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晋-4】在“红房子”的日子

“红房子”是1970年代中后期我乡一所社办高中的俗称,因那学校教室就是一座用红砖盖的工字形房子,据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产物,后来做了学校教室。

我母亲就在“红房子”任语文老师。其时,我已在我们县的最高学府——满城中学读高中了。

我是在夜借村的学校,那时称四新学校初中毕业考上满中的,父母那时在夜借村南边的邻村沿村教书。大约是升高二前暑假吧,母亲就到“红房子”教书了。因而,那个暑假我就在“红房子”度过的。

“红房子”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只是在相当于围墙的地方种有许多杨村,向四周望去,南面就是公社的所在地大册营村和大册村,中间是田地;向西望去也是田地和较近的一个村子,应该写作村名是岗头村;向东望去有田地、小孤山和苏庄了;向北望去有田地、山脉和我的祖籍乡村上紫口,总之是一派田园好风光!

“红房子”是教室,教职工住的宿舍,就是其东边的前后两排矮平房,据说原来就是大队的牲口棚,稍作清洁粉刷后改成老师的宿舍了。我们的家就在后面一排的其中一间,是为非常简陋的。不过那时倒不觉得,是充满阳光的小院落,屋前就是小菜园。

最让我感到惬意的是,与这“红房子”紧挨着的,是一条宽有十来米的由西向东流向的大水渠,源自龙门水库,水渠两侧也都是高高的大杨树,是我读《白杨礼赞》时的理想想象境地。也就在到这“红房子”处,水渠上有一个涵洞桥,站在桥上,可以望着滚滚的、清清的渠水向东流去,渠水与摇曳的棵棵杨树相影衬,甚是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景观!

一日上午,我站在涵洞桥上,发现逆水而上的许多泥鳅,连忙跑回家自制一个鱼网兜,开始了我的快乐的逮泥鳅。将近中午,便逮了有2斤多泥鳅,父母和妹妹、弟弟都很高兴,终于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了!那时还是贫穷的物质匮乏的岁月,有此鱼吃,谁都高兴的。

记得奶奶那时还健在,从家乡村里走五里地来到“红房子”看望我们,全家人在一起拍了一张合影,黑白照片的。这张照片,是奶奶在世时和我们一家人唯一的合影了。

今天,“红房子”早已不存在了,似乎那滚滚东流的水渠,还有那些大杨树,也都不在了,京昆高速公路好像就是在那里穿行通过的,大册营、大册、岗头、夜借、苏庄和我的故乡上紫口等村落,由于造纸工业的四十年发展,也近乎连片成一个工业重镇了,所制造的卫生纸,也是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了。

但我,依然记念、怀恋那绿杨与“红房子”相映趣的田园风光的日子,尽管回不去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