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印最大限度地體現了100克左右黃金的價值

從化學角度來看,黃金是化學元素金的單質形式,是一種軟的、金黃色的,抗腐蝕的貴金屬。金是較稀有、較珍貴和極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

黃金具有很好的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且不易氧化變色,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並能提純黃金後,黃金就不斷被用來製作絕美的器物。三星堆出土的金權杖、金面罩、金葉等金器100件以上,各大博物館中也都有很多珍貴的黃金文物,但我要說真正把黃金的價值都發揮到最大的要數金印了。

金印一般都不大,但因爲身上的特殊文字,往往可以揭開一次考古的神祕面紗,見證一段歷史的祕密,就拿我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兩枚金印來說吧。

收藏於中國古代基本陳列中的“滇王之印”金印,高1.8釐米,邊長2.3釐米,重約89.5克。這枚金印是1956年11月在雲南晉寧石寨山M6墓出土的,印作蟠蛇紐,蛇背有鱗紋,蛇首昂首向右上方。紐和印身是分別鑄成後焊接起來的。文乃鑿成,筆劃兩邊的鑿痕猶可辨識,篆書,白文四字,曰“滇王之印”。根據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傳》中的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嘗羌降於漢,漢“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這一文獻的記載,同出土的繁浩奢華的各種隨葬品一起印證了石寨山就是一代滇王及其家族的陵寢地。

在“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中展出的“文帝行璽”印,印面長3.1釐米,寬3釐米,通高1.8釐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個小篆體文字,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是我國目前考古發掘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這枚金印的發現,證明了墓主人是第二代南越王趙眜,意義重大,它也被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定爲鎮館之寶。

像這樣的金印還有收藏於南京博物院的東漢“廣陵王”金印,日本福岡市博物館的“委奴國王金印”,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的“魏歸義氏侯金印”等。

如果哪位朋友看到過它們,可以一起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