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不會穿衣服:“保姆式育兒”害了誰?

最新一期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中,8歲男孩何一可一張口就說:“爸爸媽媽很愛我,家裏的事我什麼都不用做,都是我爸爸媽媽幫我做了。”

從節目組模擬的短片中,我們看到媽媽6點鐘起牀準備早餐,爸爸6點55分準備一瓶溫奶,送到正在熟睡的何一可的嘴裏。

然後爸爸抱着喝完奶的何一可起牀下樓,媽媽開始餵飯給何一可喫,就連喫完飯擦嘴都是媽媽代勞,何一可連手都不用伸。

媽媽把何一可抱下餐桌,接着擠好牙膏,把何一可抱坐在腿上,一邊說着:“大河馬張開嘴,小鳥醫生來刷牙”,一邊開始給他刷牙。

等媽媽給何一可收拾好書包後,背在自己身上,然後在門口蹲下身來給何一可穿好鞋子,由爸爸開車送到學校去。

這一連串的操作,着實看呆我了,如果不是知道何一可已經8歲了,或許很多人會以爲,這對父母照顧的是嗷嗷待哺的嬰兒吧?

難怪親子教育專家蘭海老師說,像他們家這種“保姆式育兒”的家庭佔到20%左右,而他們家更是其中的“金字塔尖式的存在”。

何一可因此被同學們嘲笑“這麼大了還跟爸爸一起睡”,媽媽居然說同學們的爸媽說不定也在陪睡,只是同學們沒有說出來而已。

即使爸爸提出何一可應該學點生活技能了,媽媽也推脫說:“沒必要刻意去學,孩子長大了 自然就會了。”

父母這樣事無鉅細地照顧孩子,包辦一切的“保姆式”養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並不是愛,而是滿滿的傷害!

【1】

阻礙孩子的獨立,讓孩子永遠長不大。

在節目的一開始,爸爸就評價何一可說:“我的兒子非常非常聽話,但是他非常黏媽媽,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媽媽。”

正是因爲媽媽無孔不入的照顧,剝奪了何一可自理能力的培養,才形成現在何一可一步離不開媽媽的局面,長期以往後患無窮。

看過一期紀錄片《29歲啃老兒子狀告父母不養之罪》,節目中29歲的男子匡哲軒,認爲把他生出來,父母就要負責。

匡哲軒打過零工,掙不到錢就回家躺着,爸爸批評他幾句,就對爸爸大打出手,氣得爸爸把他趕出家門,他卻找來媒體投訴。

他認爲爸爸有能力,自己沒有能力,爸爸有能力可以照顧他,就要照顧到他有能力爲止,希望有這樣的法律。

但其實爸爸主要靠在工地上打工和收廢品賣錢爲生,每個月也就掙一兩千塊錢,根本不是匡哲軒所認爲的爸爸收入很高。

造成父子倆如今這種水火不容的局面,根源就在匡哲軒小時候,媽媽對他百般寵愛,從不讓他幹任何事情。

爸爸有時候想讓匡哲軒乾點活鍛鍊鍛鍊,媽媽卻把爸爸臭罵一頓,直接導致匡哲軒現在肩不能抗、手不能提。

而媽媽如此“保姆式”養大的匡哲軒,現如今成爲全家人的痛苦,一邊是匡哲軒理直氣壯地要求父母養他,一邊是日漸老去的父母無能爲力的無奈。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爲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會自立,剷除埋伏在各處的障礙,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爲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在父母“保姆式”的照顧下長大的孩子,被剝奪鍛鍊自己的機會,小時候看似幸福快樂,長大後卻無法適應社會。

孩子並不是長大了就能獨立的,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理和自立的能力,才能讓孩子在真正意義上長大。

【2】

削弱孩子的信心,讓孩子無法信自己。

節目組安排何一可跟另一個同齡男孩比賽前,媽媽問何一可有沒有信心?他卻一臉茫然的樣子,男孩再問他有沒有信心?何一可只是小聲地回答:“有。”

無論是繫鞋帶、用筷子夾花生米還是穿鈕釦襯衫,三個項目何一可都輸得徹徹底底,表情也變得唯唯諾諾,一點自信的樣子都沒有。

綜藝《不要小看我》的最新一期節目中,節目組安排孩子們爬山,女孩姌姌的爸爸提前把陡而短和平而長的兩條棧道都體驗了一次。

姌姌爸爸在走完陡而短的棧道後,很篤定地說:“反正我覺得她上不來。”這句話其實就是對女兒的不信任,不相信女兒能做得到。

於是姌姌爸爸獨自一個人去走了平而長的棧道,他想知道這條路上有沒有什麼不確定的東西,這樣才能讓自己安心。

很多“保姆式”父母就是像姌姌爸爸這樣,不相信孩子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總想替孩子包辦所有的事情,這樣只會讓孩子的信心值越來越低。

從節目中姌姌動不動就哭鬧的樣子,不難看得出來她是一個很不自信的孩子,經常拉着父母的手不敢鬆開,一副怯懦的表情很人心疼。

助力官老劉說:“我覺得爸爸媽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傅首爾也說:“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決定,還要想辦法讓孩子保持自己的自信。”

鄧亞萍在微博說,其實長不大的孩子背後是愛子心切、對孩子沒有信心的父母。

對孩子沒信心的父母纔會像保姆一樣包辦孩子的一切,而爲孩子包辦一切恰恰是孩子自信心的頭號殺手。

孩子就是在不斷磨練獨立做事的能力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自信來的,父母必須要逐漸地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正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纔會相信你。

【3】

影響孩子的社交,讓孩子融不進集體。

節目中何一可說,他想要學習自理能力,是因爲他想比別人好,他知道“不比別人好,他們會嘲笑我。”

何一可不想給別人添麻煩,只是因爲父母的各種包辦,讓他成爲同齡人中的“異類”,讓他融不進集體之中。

有位今年剛參加完高考的女孩傾訴,她的父母平時總是對她說:“你只要學習就行,其他的我們負責。”

她說任何家務都不用她做,水果永遠都是切片削皮的,長這麼大隻煮過幾次泡麪,關鍵是現在她長大了,父母依然管束着她。

父母不讓她跟同學們一起畢業旅行,理由就是不放心她出遠門,現在她已經開始擔心,自己能不能適應大學的宿舍生活了。

父母如此把孩子捧在手掌心裏,不讓孩子“接地氣”,其實阻斷的是孩子跟同齡人的交往, 很容易因爲自理能力弱被孤立,更容易導致自己信心不足。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不要以爲孩子還小,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但如果孩子跟不上同齡人的節奏,勢必會被集體所排斥。

電視劇《隱祕的角落》裏,朱朝陽的老師提醒他媽媽,說朱朝陽沒有朋友,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要關注他的社交能力的培養。

媽媽卻滿不在乎地說:“學生就應該以學業爲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情。”這才導致後來朱朝陽犯下了大錯。

只有當父母把孩子從手掌心裏放到地上,讓孩子走進同齡人中,給孩子結交朋友的機會,才能讓孩子懂得應該如何與人相處。

父母不要再當孩子的“保姆”了,而是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充分信任孩子,孩子纔會在邁入社會的時候,更加從容淡定。

【4】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過,教育孩子的三個要素:第一是信任,第二是自由,第三是愛。

“保姆式育兒” 方法,表面上看似是父母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愛。

父母要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基礎上,給予孩子信任和自由,這樣的愛才是正確的愛,更是父母對孩子的大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