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不会穿衣服:“保姆式育儿”害了谁?

最新一期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中,8岁男孩何一可一张口就说:“爸爸妈妈很爱我,家里的事我什么都不用做,都是我爸爸妈妈帮我做了。”

从节目组模拟的短片中,我们看到妈妈6点钟起床准备早餐,爸爸6点55分准备一瓶温奶,送到正在熟睡的何一可的嘴里。

然后爸爸抱着喝完奶的何一可起床下楼,妈妈开始喂饭给何一可吃,就连吃完饭擦嘴都是妈妈代劳,何一可连手都不用伸。

妈妈把何一可抱下餐桌,接着挤好牙膏,把何一可抱坐在腿上,一边说着:“大河马张开嘴,小鸟医生来刷牙”,一边开始给他刷牙。

等妈妈给何一可收拾好书包后,背在自己身上,然后在门口蹲下身来给何一可穿好鞋子,由爸爸开车送到学校去。

这一连串的操作,着实看呆我了,如果不是知道何一可已经8岁了,或许很多人会以为,这对父母照顾的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吧?

难怪亲子教育专家兰海老师说,像他们家这种“保姆式育儿”的家庭占到20%左右,而他们家更是其中的“金字塔尖式的存在”。

何一可因此被同学们嘲笑“这么大了还跟爸爸一起睡”,妈妈居然说同学们的爸妈说不定也在陪睡,只是同学们没有说出来而已。

即使爸爸提出何一可应该学点生活技能了,妈妈也推脱说:“没必要刻意去学,孩子长大了 自然就会了。”

父母这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包办一切的“保姆式”养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爱,而是满满的伤害!

【1】

阻碍孩子的独立,让孩子永远长不大。

在节目的一开始,爸爸就评价何一可说:“我的儿子非常非常听话,但是他非常黏妈妈,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妈妈。”

正是因为妈妈无孔不入的照顾,剥夺了何一可自理能力的培养,才形成现在何一可一步离不开妈妈的局面,长期以往后患无穷。

看过一期纪录片《29岁啃老儿子状告父母不养之罪》,节目中29岁的男子匡哲轩,认为把他生出来,父母就要负责。

匡哲轩打过零工,挣不到钱就回家躺着,爸爸批评他几句,就对爸爸大打出手,气得爸爸把他赶出家门,他却找来媒体投诉。

他认为爸爸有能力,自己没有能力,爸爸有能力可以照顾他,就要照顾到他有能力为止,希望有这样的法律。

但其实爸爸主要靠在工地上打工和收废品卖钱为生,每个月也就挣一两千块钱,根本不是匡哲轩所认为的爸爸收入很高。

造成父子俩如今这种水火不容的局面,根源就在匡哲轩小时候,妈妈对他百般宠爱,从不让他干任何事情。

爸爸有时候想让匡哲轩干点活锻炼锻炼,妈妈却把爸爸臭骂一顿,直接导致匡哲轩现在肩不能抗、手不能提。

而妈妈如此“保姆式”养大的匡哲轩,现如今成为全家人的痛苦,一边是匡哲轩理直气壮地要求父母养他,一边是日渐老去的父母无能为力的无奈。

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会自立,铲除埋伏在各处的障碍,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在父母“保姆式”的照顾下长大的孩子,被剥夺锻炼自己的机会,小时候看似幸福快乐,长大后却无法适应社会。

孩子并不是长大了就能独立的,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立的能力,才能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长大。

【2】

削弱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无法信自己。

节目组安排何一可跟另一个同龄男孩比赛前,妈妈问何一可有没有信心?他却一脸茫然的样子,男孩再问他有没有信心?何一可只是小声地回答:“有。”

无论是系鞋带、用筷子夹花生米还是穿钮扣衬衫,三个项目何一可都输得彻彻底底,表情也变得唯唯诺诺,一点自信的样子都没有。

综艺《不要小看我》的最新一期节目中,节目组安排孩子们爬山,女孩姌姌的爸爸提前把陡而短和平而长的两条栈道都体验了一次。

姌姌爸爸在走完陡而短的栈道后,很笃定地说:“反正我觉得她上不来。”这句话其实就是对女儿的不信任,不相信女儿能做得到。

于是姌姌爸爸独自一个人去走了平而长的栈道,他想知道这条路上有没有什么不确定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安心。

很多“保姆式”父母就是像姌姌爸爸这样,不相信孩子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总想替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这样只会让孩子的信心值越来越低。

从节目中姌姌动不动就哭闹的样子,不难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很不自信的孩子,经常拉着父母的手不敢松开,一副怯懦的表情很人心疼。

助力官老刘说:“我觉得爸爸妈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傅首尔也说:“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决定,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自己的自信。”

邓亚萍在微博说,其实长不大的孩子背后是爱子心切、对孩子没有信心的父母。

对孩子没信心的父母才会像保姆一样包办孩子的一切,而为孩子包办一切恰恰是孩子自信心的头号杀手。

孩子就是在不断磨练独立做事的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自信来的,父母必须要逐渐地放手,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3】

影响孩子的社交,让孩子融不进集体。

节目中何一可说,他想要学习自理能力,是因为他想比别人好,他知道“不比别人好,他们会嘲笑我。”

何一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只是因为父母的各种包办,让他成为同龄人中的“异类”,让他融不进集体之中。

有位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孩倾诉,她的父母平时总是对她说:“你只要学习就行,其他的我们负责。”

她说任何家务都不用她做,水果永远都是切片削皮的,长这么大只煮过几次泡面,关键是现在她长大了,父母依然管束着她。

父母不让她跟同学们一起毕业旅行,理由就是不放心她出远门,现在她已经开始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大学的宿舍生活了。

父母如此把孩子捧在手掌心里,不让孩子“接地气”,其实阻断的是孩子跟同龄人的交往, 很容易因为自理能力弱被孤立,更容易导致自己信心不足。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但如果孩子跟不上同龄人的节奏,势必会被集体所排斥。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老师提醒他妈妈,说朱朝阳没有朋友,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要关注他的社交能力的培养。

妈妈却满不在乎地说:“学生就应该以学业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情。”这才导致后来朱朝阳犯下了大错。

只有当父母把孩子从手掌心里放到地上,让孩子走进同龄人中,给孩子结交朋友的机会,才能让孩子懂得应该如何与人相处。

父母不要再当孩子的“保姆”了,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才会在迈入社会的时候,更加从容淡定。

【4】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过,教育孩子的三个要素:第一是信任,第二是自由,第三是爱。

“保姆式育儿” 方法,表面上看似是父母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爱。

父母要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孩子信任和自由,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爱,更是父母对孩子的大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