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OSDI, SOSP與美國著名計算機系的調查報告 - 佚名

看到一個很久之前的文章,重新排版後轉發一下,希望能帶來一些幫助;文章有時效性,出現的數據多爲歷史數據。資源來源自網絡,侵刪。

序言

按照USnews的分類,Computer Science被分爲四個大類:AI, Programming Language, Systems, Theory。毫無疑問,Systems是這四個大類中最要緊也是最大的一個。根據citeseer在2003年5月排出的所有計算機學科會議和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1],在前十位中的屬於Systems的有7個,在前15箇中佔據了11個。Systems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OS, Architecture, Network等等。在citeseer排名中,最好的會議是OSDI,這是一個收錄範圍相當廣的會議。

提到OSDI,就得提到排名第11的另一個會議:SOSP。這兩個是OS最好的會議,每兩年開一次,輪流開,比如今年是OSDI,那麼明年就是SOSP。由於這兩個會議方向很廣,因此影響很大。

除此之外,在OS方向還有一些方向比較專一,但是水平仍然很高的會議,比如FAST就是File and storage system最好的會議,NSDI偏重Networked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2004年才第一次,USENIX Sponsor,號稱要辦成Network最好的System的會議。RTSS是Real system最好的會議。

在Architecture領域,最好的會議是ISCA,HPCA和MICRO。還有像ASPLOS則是OS, Architecture, Programming language三個領域交叉的最好會議,近年來貌似被Architecture霸佔。

可以說Systems的會議非常多,一直是計算機的熱門領域。本文僅僅針對OSDI和SOSP這兩個最top的OS會議,尤其是OSDI來了解一下這個最頂級的會議都是哪些人物,哪些組在上面發表論文,這些牛人現在又在研究什麼,我們中國人在這個會議上又有什麼表現。

會議歷史

OSDI 一個年輕的會議,它的全稱是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它是由USENIX主辦的。USENIX是一個於1975年成立的Advanced Computing Systems Association。它所舉辦的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會議,比如前面提到的OSDI,FAST等等。OSDI是USENIX於1994年創辦的,基本上是兩年一次,至今爲止舉辦了7屆(94,96,99,2000,2002,2004,2006)。每屆會議舉行3天,早期的OSDI每屆收錄20篇左右的文章,從2002年開始穩定在27篇,一般是每個小方向有3篇文章。

而SOSP是一個相對古老的會議,它是由ACM下屬的SIGOPS(the AC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Operating Systems)於1967年創辦的。這個會議也是兩年一次,迄今爲止已經舉辦了20屆,每屆收錄的文章在20篇左右。

統計數據

我對OSDI所有收錄的文章的作者,單位進行了人工統計。可當我統計完之後發現UIUC的一個馬同學對OSDI和SOSP兩者一起進行了統計 [2]。所幸的是,他並沒有單獨統計,而且有些東西統計的不是很細緻。下面主要以我自己統計的OSDI爲基準,結合馬同學的數據進行闡述。

首先我發現,很多文章都是由好幾個單位合寫而成的。於是我做了一個統計,計算每一屆所有文章的單位數。比如某篇文章是由MIT和Washington合寫的,那麼這篇文章的單位數就是2。每一屆的單位數的值如下:

由此可見,每一屆的單位數基本都在上升,到了2006年更達到了44,平均每篇文章由1.62963個單位寫成。這其中有學校和學校的合作,有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可見至少是在OS領域,合作是發表得高水平文章的基礎。

下面分析一下哪些研究單位在OSDI上面發表的文章數最多:

MIT 14 Microsoft 13 Princeton 12 Washington 12 Stanford 11 Berkeley 10 CMU 10 Michigan 7 Arizona 6 Rice 6 Utah 6 Duke 5 Umass 5 

以下是在OSDI和SOSP(97年之後)發表文章最多的單位[2]:

MIT 31 Microsoft 24 Stanford 23 Washington 20 Berkeley 17 CMU 15 Michigan 15 Princeton 14 Duke 10 Rice 9 HP 8 Utah 8 IBM 7 Wisconsin 7 Intel 6

對比USnews在Systems方向上的排名[3]:

 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Berkeley
 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A)
 4 Stanford University (CA)
 5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Urbana-Champaign
 6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7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Madison
 8 University of Texas CAustin
 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San Diego
10 Princeton University (NJ)
11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Ann Arbor
12 Cornell University (NY)
13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Los Angeles
15 Rice University (TX)
16 Purdue University CWest Lafayette (IN)
17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College Park
USnews 排名信息

可見,MIT不愧爲理工科的老大。在USnews排行榜上的四牛校:MIT, Stanford,Berkelety,CMU名不虛傳。

此外在OS方向很強的微軟老巢Washington, 在USnews上Systems方向比較強的Princeton,Michigan都有入圍十強。比較意外的是Systems榜上第五的UIUC並沒有很好的表現,這所硬件巨牛的學校在OS上比較令人失望。

還有像新興的UCSD,雖然沒有入圍但是它已經連續三年(04-06)在OSDI和SOSP上都有斬獲,勢頭直逼傳統牛校。值得一題的還有各大公司的研發機構,微軟以兩項第二的成績證明了自己的研發能力堪比四大牛校,據說它在圖形學的第一會議: SIGGRAPH上更是所向披靡。

HP,IBM和Intel也不甘示弱,在OSDI和SOSP的總排行榜上分別名列11,13,15位。新生的google也已3篇OSDI(06年的best paper),1篇SOSP在強勢追趕。

以上是一些數據和總體印象,下面我將着重介紹一下我所調查的OSDI文章數前6的學校(MIT, Princeton, Stanford,Washington,Berkeley,CMU)的情況和一些知名的教授,以及中國人特別是清華師兄師姐們在這些學校中的表現。

MIT

作爲工程的第一牛校,MIT在各個方向都是非常強的。在OSDI上發表了14篇文章。分別在94年發表4篇,99年1篇,00年3篇,02年1 篇,04年3 篇和06年的2篇。在這14篇中,Professor M. Frans Kaashoek發表了4篇,Professor Robert Morris發表了3篇,他們都是MIT的PDOS組的,後文還會提到這個組培養出了很多偉大的人物。還有Professor Barbara Liskov教授和Professor Miguel Castro(後去了微軟)也是三篇,他們是在MIT的PMG組。據馬同學的統計[3],Frans Kaashoek教授在OSDI和SOSP中的發文數是第一名(15篇),而Barbara Liskov教授發文數第四(13篇),Miguel Castro排名第8,Robert Morris排名20。

可見,PDOS和PMG是MIT在OSDI上發文的兩個大組,下面簡要介紹一下這兩個組。PDOS全稱是Parallel &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s Group。它和PMG組一樣,都是隸屬於MIT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由於MIT是人智的發祥地,所以MIT把什麼都歸到人智的帳下……比如所有的System都是這個實驗室管。PDOS組主要由 Frans Kaashoek和Robert Morris主持。他們組最近比較熱門的是在做P2P方面的研究,他們2006年的文章大部分都是P2P計算,主要是IRIS和Chord兩個P2P的項目。
另一個是Barbara Liskov教授的PMG(The Programming Methodology Group),他們組最近研究的東西也是給予哈希表的分佈式計算,也是在IRIS項目上進行研究。此外,像在OSDI上發表了兩篇文章的Hari Balakrishnan教授,他所在的Networks and Mobile Systems組也有很好的文章。另外一些從MIT出去的比如Miguel Castro無論是在MIT還是在微軟,都發表了高水平的論文,他02年在微軟發表了兩篇OSDI,05年寫了一篇SOSP。

總之,MIT的System 絕對是世界領先的,不過很遺憾,在這些牛人中幾乎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Princeton Univ

有人說 Princeton是一所夢一樣的學校。這所座落在紐約邊上小鎮的學校以它的學術水平蜚聲世界。在50-60年代,著名的高等研究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歐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外爾,陳省身都在那裏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計算機系,這個只有17個Professor的小系,卻在USnews上長期霸佔前十的位置。Princeton在OSDI上一共發表了12篇文章,值得一題的是它是唯二的兩個在每一屆的OSDI上面都有文章發表的學校(另一個是 Washington)。值得一題的是,在普林斯頓的System方向,我們中國人做出了非凡的成績。

在12篇文章中,主要是由兩位教授完成的,每人完成6篇,可能方向不太一致,兩位高產教授居然沒有在OSDI中合作過。這兩位是系主任 Larry Peterson和中國教授Kai Li(李凱)。
李凱教授在OSDI上發表過6篇文章,不僅如此,他還指導了許多中國學生在OSDI上嶄露頭角。其中來自清華計算機系的學生就至少有: Pei Cao,Yu xiang, Xiaohu Qie。他們分別在94,2000和2002年的OSDI上和李凱教授發表文章。不僅如此,Pei Cao師姐在1996年又以Wisconsin副教授的身份發表了一篇OSDI。

在李凱教授的衆多學生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現在在UIUC當教授的 Yuanyuan Zhou。Yuanyuan Zhou是北大計算機本科畢業的,她跟李凱教授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發表在OSDI上面。她到UIUC後,發表了UIUC在OSDI上面的第一篇論文。現在 Prof. Zhou獨自扛起了UIUC裏OS的大梁,她已經在OSDI和SOSP上發表了4篇論文。

System方向的另一位教授 Larry Peterson比起李凱教授可能更加活躍。Larry Peterson在OSDI和SOSP上共發表了11篇文章,名列第6名。同樣的,他指導了很多中國學生的研究工作。比如來自上海交大的Ruoming Pang,來自北大的Limin Wang,還有Ming Zhang, Chi Zhang,Zhe Wang都和Larry Peterson發表過OSDI。在普林斯頓總共發表的11篇OSDI中就有10篇是和中國人有關的。

兩位教授近年來也在做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李凱教授前些年在做一個Scalable Display Wall 用很多臺投影儀搭建一個超大尺寸的視頻牆。今年李凱教授過來講座,得知最近他在開一個公司,關於數據備份壓縮的研究。

Larry Peterson一直在領導一個很大的項目PlanetLab。這個項目是一個超大的分佈式平臺,把很多實驗室,工業界的計算資源整合起來,在全球已經有了722個結點。包括David Culler,Larry Peterson在內很多教授都參與了這個項目。最近的進展是12.13號發佈了PlanetLab Services。

U.Washington

作爲位於微軟老巢的學校,Washington在System領域自然是不甘落後,甚至有和四大叫板的實力。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我所介紹的6 所學校中,除了4大牛校之外,剩下兩所學校的系主任都是搞System的,而且都是發文狂人,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System在這兩所學校中的地位吧。

和普林斯頓一樣,Washington也是在每屆OSDI中都有收穫的學校。在Washington中,有兩位教授在OSDI上都發表過4篇文章,他們是:系主任Henry M. Levy和Steven D. Gribble。另兩位教授Thomas Anderson,Brian N. Bershad在Washington發表了3篇文章,其中Brian N. Bershad還在CMU當教授期間發了一篇OSDI,這兩位教授都是Washington畢業的,而且都是Henry M. Levy的學生。Henry M. Levy不僅培養出優秀的學生,自己的工作也十分的出色。在OSDI和SOSP發文排行榜上,Henry M. Levy以15篇文章和MIT的M. Frans Kaashoek並列第一位。在排行榜的前6位中,Henry M. Levy, Brian N. Bershad,Thomas Anderson師徒三人分別名列第1,3,6位,這是多麼厲害的數字。另一位Steven D. Gribble教授不是來自Washington,他是來自OS牛校Berkeley。Steven D. Gribble在Berkeley導師是Eric Brewer,後面會提到Eric Brewer也是我們系師兄周楓的導師。Steven D. Gribble在做學生的時候於97年發了一篇SOSP,2000年又發了一篇OSDI。

上述四位教授主要都是在Systems,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Research組工作。他們組的項目很多,正在做的就有17項,包括分佈式系統和網絡、安全,操作系統等等。在分佈式領域,他們和普林斯頓一樣,都參加了PlantLab項目。其他的幾個項目都是和網絡相關:比如Internet Astronomy是要檢測互聯網的每一處行爲,並構建下一代互聯網協議;Wireless Network Design主要是討論未來無線網的協議。在安全方面,Spyware and Worms項目主要是檢測和防禦蠕蟲和間諜軟件。Electronic Voting主要是加強電子投票器的安全問題。在操作系統方面,Denali和Nooks這兩個操作系統使他們關注的熱點。其中Nooks主
要是解決操作系統中經常出現的驅動失敗的問題。總而言之,網絡和安全(包括修復錯誤)是Washington近期的研究的熱點,他們最近的文章也都是這方面的內容。很遺憾,和MIT一樣,在Washington沒有看見中國人的身影。

Stanford Univ.

斯坦福大學位於信息世界的心臟地帶–硅谷,它是所有學CS人心目中的dream school。Sun, Yahoo, Google等等公司都是由斯坦福的學生創辦的。斯坦福在OSDI上發了11篇文章,其中有5篇是由Dawson Engler教授發表的,此外Dawson Engler還發表了5篇SOSP,以10篇的成績名列第8位。

Dawson Engler畢業於大名鼎鼎的MIT的PDOS組,他是前面提到的MIT大牛人Frans Kaashoek的學生,可謂名師出高徒。他所研究的就是查找一些真實代碼中的bug,比如他做的Meta-Level Compilation項目,這個東西主要是用來檢查,優化,修改操作系統代碼中。它能夠查處500多處出現在Linux, OpenBSD, Xok, 和Stanford FLASH machine中的錯誤。它主要是由一個compiler(xgcc)和一種編程語言Metal。另外他還開了一個公司:coverity用來推廣靜態檢查產品。Dawson Engler最近研究的東西是自動生成一些輸入數據,用來覆蓋程序中所有的分支,對所有值的檢查,用來發現代碼中的問題。

在他的學生中,有一個很牛的清華計算機系的師兄Junfeng Yang。他和Dawson Engler合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兩篇OSDI。他們組做的工作都是用軟件去尋找代碼中的bug,顯得很有新意。

此外,還有一位華裔女性教授在OSDI上發表了2篇文章,在SOSP上發表了3篇文章,她就是Monica S. Lam(林倩玲)。她做的工作之一和Dawson Engler有點類似,是通過Static Analysis and Dynamic Instrumentation方法來提高程序的魯棒性。此外,她還提出了一種新的體系結構,利用Virtual Appliances.技術來使計算機更容易管理。

UC Berkeley

Berkeley是OS的發祥地, BSD版的UNIX影響了整個OS界,伯克利的RISC技術後來成爲了SUN公司SPARC微處理器的核心技術。可能是因爲Berkeley大師太多了,所以沒有像Henry M.Levy那樣的領軍人物。發文數最多的Eric A. Brewer,教授有3篇OSDI和兩篇SOSP。但是,有像David Patterson,David Culler這樣的泰斗級人物的存在,Berkeley依然是OS的領跑者。在Berkeley中,有兩個方向常常在OSDI上發表文章,它們是 Computer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RC)和Operating Systems (OS)。

OS 組是由Eric A. Brewer領導的。同時Eric A. Brewer還領導着Intel Research Berkeley。Eric教授主要是做和網絡相關的OS。他現在主要做兩個項目:TIER和NEST。TIER是一個類似於100美金筆記本的項目,但是它不僅僅是造一臺機器。從官方主頁上來看,它包含了無線,存儲,教育,醫療,語言和能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項目,目前在很多非洲國家都有部署,有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來自Intel、HP和微軟的協助以及聯合國計劃開發署、Grameen Bank和Markle Foundation的支持。另一個NEST是網絡嵌入式系統,它是伯克利無線嵌入式系統的一部分,David Culler也參加了這個工作。值得一題的是Eric A. Brewer有一位得意門生是來自清華計算機系的周楓師兄,周師兄在06年的OSDI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是關於用軟件的方法來解決Linux中驅動崩潰的情況。解決驅動崩潰的東西前面提到的Washington也在做,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熱門的方向。

David Culler的涉獵範圍十分的廣泛,和Eric A. Brewer一樣,他們都畢業於MIT。Culler教授現在研究的項目有,前面提到的普林斯頓和華盛頓都在做的PlanetLab,和Eric教授一起參與的Wireless Embedded Sestems,另一個網絡嵌入式系統TinyOS,高性能的網絡工作站NOW,一種並行編程語言Split-C:,等等。

總之,伯克利的牛人太多了,像David Patterson這種泰斗,我都不知道怎麼介紹了。另外有意思的一點就是伯克利的教授一般都是自己開公司,像Eric A. Brewer,David Culler都有自己的公司,在加州的這片熱土上,有足夠的機遇和人才來促進計算機的研究和發展。

CMU

作爲四大牛校之一,CMU的CS是做爲一個學院存在的,我記得在top10中就CMU是這樣子的。正因爲如此,CMU的方向非常全, Programming Language更是名列USnews的第一位。在System方向雖然不如其他三所牛校這麼出色,但還是位於前列。看了一下CMU在OSDI和SOSP上的表現會十分的奇怪。CMU在OSDI上共發了10篇文章,都是在2000年以前發的,2000年它一口氣中了5篇OSDI,96年中了3篇,94和 99各中一篇。在SOSP上的表現也是如此,在SOSP上中了5篇,其中有三篇是在2005年中的,在這之前就要追溯到97年。也就是說,CMU在01年之後的5年裏面,只在05年中了三篇SOSP,而OSDI一篇沒中。
由於CMU方向太多,人員太分散,好多組都在OSDI上發表文章,只能找到一位教授在OSDI發了兩篇文章,他是Gregory R. Ganger。Gregory R. Ganger教授同時也是CMU在OSDI和SOSP上發文最多的教授,發了5篇文章名列第31位。

Gregory R. Ganger所在是CMU計算機學院ECE系裏的parallel data lab。Gregory R. Ganger主要是在做存儲系統。他最近的做的Self-* Storage Systems就是一個集羣的存儲系統。Better Security via Smarter Devices是一個能夠自動防禦各種病毒,蠕蟲的分佈式的裝置。Survivable distributed storage (PASIS)能夠抵禦successful breakins的存儲系統。

值得一題的是Gregory R. Ganger讀博士的時候是體系結構大牛Yale Patt的學生,博士後的時候更是去了MIT的PDOS組,是Frans Kaashoek的學生……這時候我對Frans Kaashoek的景仰之情猶如……

總結

迫於精力有限,另外幾所很牛的學校像U. Michigan,Duke,Rice都來不及介紹了。誠然,OSDI和SOSP只是System方向的冰上一角,但是從這一滴水,我還是從中看到了OS方向的進展和人物。

從OSDI和SOSP上的表現來看MIT,Stanford,Washington,Berkeley,Princeton確實體現出了它們做爲美國乃至世界一流名校的風采。就專業角度來說,雖然我只是扒了幾個主頁,看了看標題,但是還是有兩點感觸很深。

1.網絡很重要。在OS領域取得成績的都離不開網絡,MIT的P2P離不開網絡。而Washington的Henry M. Levy研究的項目幾乎都是網絡相關的,Princeton的Larry L. Peterson本身就是著名網絡教材《Computer Networks: A Systems Approach》的作者。Berkeley的David Culler教授把網絡納入嵌入式系統。而衆多牛校參與的PlanetLab本身就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分佈式系統,當然也離不開網絡。

2.系統安全很重要。我發現好幾個學校都在從事如何是操作系統或程序更加的安全,比如Washington的Nooks系統和Berkeley 的周楓師兄不約而同的在研究如何解決系統驅動錯誤的問題。斯坦福的Dawson Engler教授和Junfeng Yang師兄研究是如何自動查找系統代碼中的bug,如何檢測程序中的問題。Monica S. Lam教授也在研究如何提高系統的魯棒性。還有CMU的Gregory R. Ganger,如何防禦蠕蟲和病毒也是他目前正在研究的。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已經成爲當今熱門的領域。

以上就是我從這段時間調查OSDI和各個名校的網站上得到一些淺顯的結論,可能有些地方是不對的或有漏洞的,不正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指出!

後序

洋洋灑灑塗了一萬字,每個字都是自己敲的,前後歷經了幾個星期,終於暫告一個段落。之所以想寫這篇東西,一是覺得讀了四年本科,連當今世界計算機的研究發展都不知道是件挺丟臉的事情。我也很好奇究竟是哪些人,哪些組在計算機界,特別是System方向呼風喚雨,也特別想看☆人在這個領域有什麼表現。二是今年正好自己申請學校,看了網上介紹美國計算機系的資料很少,只有南大和復旦的前輩們寫過,而且不夠詳細,我想清華也該有這麼一篇東西(雖然發現實在是不好寫,只寫了6所學校)。

正好選了高性能前沿技術這門課,有了這個機會來把我這個夢想給實現了,於是就滿懷熱情的開始寫了。整理資料是一件挺煩瑣的事情,不過這件事是我感興趣的,所以還算挺順利的就寫下來了。

名字後面加了一個(一),寓意也是很明確,有時間我會再補上幾所的(如果我以後確定是搞OS的話……)。其實想寫的還有很多,調查中發現 Architecture就是一個和OS很不一樣的領域,ISCA,HPCA,MICRO三個頂級的會議也使我有衝動去做一番調查,如果哪天我去搞 Architecture的話我一定也要寫一篇類似的。

最後感謝薛巍老師,同意了我的這個設想,並引領了我進入了研究會議的大門。感謝鄭緯民老師,陳文光老師,餘洪亮老師精彩的授課,帶着我開闊了視野,了結了HPC領域的各個方面。感謝不曾相識的UIUC的馬同學,您的統計很漂亮,我猜想您做個這個統計估計也是和我有差不多的動機吧~

參考資料

[1] http://citeseer.ist.psu.edu/impact.html
[2] http://opera.cs.uiuc.edu/~xiaoma2/sohof/
[4] http://google.com 所有教授,學校的網站都可以找到。

保持勘誤,cnblogs.com/xuyaowe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