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鑑歷史,謀發展

       相關文章參見:《論發展的十大關係

       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比較關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確實帶給了我很多思考,這種思考沒有對與錯,而是多角度對事物發展的分析與認知。

      最近,偶然機會對宋代歷史又學習了一遍,主要講的是王安石變法,歷史上的變法無外乎要解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疾症。變法是社會上下的共識,但是“變”的思路不一樣,蘇東坡認爲社會的財富是一定的,朝廷多佔了、農民就少佔了,在繼承祖制家法的情況下,減少官員和士兵的數量;王安石則認爲社會的財富是可以創造和擴大的,藏富於民,在保護農民的基礎上擴大生產、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有資產的地主階層也要交稅,變法的代表是保馬法和青苗法。王安石還有著名的一句話: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生就是爲“變”而生。

 

1.“變”的源泉

     一朝一代的變法,一個人的變,都源自困境。有的人主動求變,有的人被動接受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變又源於思維模式異於往日,可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而不是完善一個產品功能、申請一個軟著……等,這些不是困境,而是順其自然的發展過程。相較於發展,變”肯定是補發展的漏洞

 

2.“變”的初心

     變的初心肯定是正心,這是發展壯大的基石。曹德旺的傳記《心若菩提》,對我們發展有借鑑意義。要帶領大家發展,大家要在發展中學到東西。

     有很多領導和老闆認爲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只有尊重和保護個人的利益,自己纔有動力創造價值的更大動力,而要求基層的員工要處處爲公司着想。這明顯是一個價值原則的悖論,我和一個老闆也聊過這個問題。

     凡是違背價值原則,基於可以斷定不會有太大發展

 

3.“變”的路徑

     和很多人交流過發展問題。大部分人不是不想變,而陷入自我認知的壁壘,沒思路、沒套路、沒打法,無法判斷變的方向,無法自我救贖。有些人滿足於取得一些成績,而這種慣性讓自己迷失發展初期的判斷邏輯

     變的路徑可能向好、可能向壞,但是事物的發展始終是螺旋上升狀態,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可能道家說的“玄之又玄”也是這個意思。

 

4.“變”的侷限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軍人,可是宋朝的軍事相對較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五代十國頻繁的朝代更迭,宋太祖防止再次出現類似情況,杯酒釋兵權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軍事發展。這就是歷史的慣性和侷限性,人亦如此。王安石變法的成功與否,無法下結論。但是宋代人們對王安石評價不好,普遍認爲北宋的滅亡是由於變法的原因。就好比領導決策失誤,程序員背鍋一樣。

      2022年變,無非是調節困境與侷限的限值,但是你得知道這個限值是多少,這就是能力邊界。所以“變”的目標是降低困境限值和提高侷限限值


物聯網&大數據技術 QQ羣:54256083
物聯網&大數據項目 QQ羣:727664080
QQ:504547114
微信:wxzz0151
博客:https://www.cnblogs.com/lsjwq
微信公衆號:iNeuO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