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的巨匠時代》總結

古典音樂普及書,講述了多位音樂家的故事,比如巴赫、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等等,看完對古典音樂會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古典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記譜和復調。
要說復調,就得先提一下主調,我們現在聽的流行音樂大多都是主調。
主調,簡單說是以一個聲部的旋律線,其他的聲部陪襯和伴奏。
復調,有多條旋律線,每個聲部都有意義。

復調又分模仿復調和不模仿復調
我們比較熟悉的卡農就是模仿復調的一種,指的是一個聲部在落後數拍的情況下,始終模仿和追逐另一個聲部。

在這本書裏接觸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概念:賦格。
賦格也是一種模仿復調,一詞最早來自拉丁文“fuga”,意思是“逃遁”,形容聲部之音追趕的趣味。
“賦格”這個譯名非常精彩,它類似我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格律嚴格,比如主題單獨呈現,高五度調上模仿,在對位聲部、間插部、轉調等都有具體規範。
被稱爲音樂之父的巴赫就寫了數百首賦格,實踐精深美妙的對位技巧,創造賦格的調性佈局,開拓和聲音響,令賦格曲成爲表述充分而獨具個性的藝術品。

卡農和賦格都是模仿復調,但是有一些差別,通俗的解釋就是:
卡農更像兩個人在談戀愛,賦格則像是競技體育,比如踢足球,各種聲部循環表現主題,就像足球傳來傳去一樣。

模仿的出現是音樂從漫無目的走向結構化的發端,它體現了聲部之間的平等。
一開始是沒有伴奏和和聲這種概念的。在公元1200年左右 ,聖詠就是歌詞簡單而又漫長的單旋律。那時候,禮拜天的彌撒儀式總是很長,教會沒有專業合唱團,大家唱經文的時偶爾開個小差,很難唱齊整,通常你快一拍,我慢半拍,自發形成了聲部之音的“模仿”。爲了讓聖詠不那麼乏味,人們在在聖詠下方附加一個聲部,這種二聲部的歌曲叫奧爾加農(organum)。
後來到了14世紀,粗糙的模仿逐漸發展成爲成熟的對位技法,擅長表現聲部之間的響應和問答。
模仿看似簡單,一個聲部重複另一個聲部的曲調,應用卻十分廣泛,遍佈於從古至今的所有多聲部音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