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000+份簡歷,我蚌埠住了

簡歷看到吐是什麼感覺?

業務增長,伴隨着人員規模的擴張,由於需求比較緊急,兩個月的時間篩選了近千份簡歷。

粗略測算了一下,每個環節的轉化率基本在10-20%之間。

不知道在HR眼中,這個轉化率是高是低了,直接上漏斗圖:

一、“簡歷篩選”到“有效簡歷”環節

簡歷來源一般有以下渠道:

獵頭公司、人事推薦、自己檢索、朋友推薦、自薦等。

常用第三方平臺:

BOSS/獵聘/51Job/智聯/拉勾/脈脈等

從上述數據看,簡歷篩選階段我們大概過濾掉了80%的簡歷,有哪些原因呢?

人員相關

        1、學歷

不同崗位的起始要求不一樣,一般統招本科起,本科以下、非統招等條件可能會篩選掉一部分。

另外也會有一些學歷造假的簡歷,學校查不到,官網不帶edu,學校網站提供學歷查詢入口等。

         2. 專業

最好是與崗位相關的專業,不相關的一般是轉行到此行業,比較容易篩選掉。

        3、年齡/性別/婚姻情況

隱性要求,IT行業一般35歲是個坎。

        4、戶籍與居住地

戶籍:不得不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性格還是很有地域特色的。

現居住地:主要考慮通勤時間。

        5、薪資

個人期望與公司支出的匹配度

         6、穩定性

跳槽頻率,離職動機等。

        7、自我認知

對崗位對個人的認知與定位。

        8、上家公司信息

瞭解上家公司業務方向,另外一些明顯就是外包性質的公司會過濾掉。

能力相關

        1、技術

使用的技術與招聘崗位的匹配度,是否涉及必須的一些核心能力。

比如工具應用、專項測試技術等。

        2、業務

是否有同行業或相關行業經驗,偏差較大的話,後期轉化成本也較大。

特別是一些跨度較大的,比如軟件測試與硬件測的差異。

        3、個人成長

學習能力,崗位晉升,資格證書,工作質量,同事評價,溝通協作。

其它

        1、簡歷整潔性

相比於word,pdf版的簡歷的視覺更好些,word經常會有一些兼容問題,導致排版異常不直觀。

        2、細心程度

錯別字、語言表達不順暢、英語專有名字首字母未大寫等。

        3、時間基線

工作成長是否符合客觀規律。

二、“有效簡歷”到“預約面試”環節

  1. 聯繫不到或提供了錯誤的聯繫信息
  2. 已經找到工作,不考慮了
  3. 暫時不換工作了,只是掛着看機會
  4. 溝通表達不暢
  5. 人不在當地,不能按時參加面試
  6. 對簡歷中的內容無法有效陳述

三、“預約面試”到“到面”環節

  1. 已經找到工作
  2. 老公司挽留,不離開了
  3. 未能聯繫到,事後也沒有與人事溝通
  4. 臨時有事,無法參加面試
  5. 其他原因,距離,天氣,心情等

四、“到面”到“面試通過”環節

  1. 能力與年限不符
  2. 能力與崗位不符
  3. 與簡歷描述差異太大
  4. 溝通表達不暢
  5. 性格突出,與團隊不符
  6. 不誠實,藉口多

五、“面試通過”到“入職”環節

  1. 平臺吸引不大,有更好的平臺
  2. 面試環節對公司印象不好
  3. 薪資沒談攏
  4. 體檢沒過
  5. 背調沒過
  6. 有其它考慮
  7. 入職相關資料無法提交

從簡歷篩選到成功入職,中間有很長一段路,如果想走得更遠,就要用心準備,不做無準備的面試。

另外,與能力相比,誠實更重要,所以,一定不要造假:

  • 學歷造假
  • 年齡造假
  • 畢業年限造假
  • 項目經驗造假
  • 工作經歷造假
  • 薪資流水造假
  • 上家公司可能也是假的

公司能夠接受你溝通表達、工作能力有瑕疵,但對弄虛作假,所有公司都是零容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