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亂世中知識分子的命運

9月讀了嶽南的大作《南渡北歸》,分《南渡》《北歸》《離別》三部,厚厚的三大本,近200萬字。這套書主要講了從抗日戰爭到解放後這段時間,一些知識分子的命運,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命運的縮影。

書的裝訂很喜歡,說不出名稱,就是那種無論翻到那一頁,左右兩頁都可以放平的裝訂,完全不用任何東西壓住,看着很舒服。

這套書以大致以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民國時期的一批知識分子因戰亂顛沛流離,卻繼續學術研究的往事。其中不少學界的泰山北斗,各路大咖,涉及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胡適、林徽因、蔡元培、梅貽琦、傅斯年、梁思成、金嶽霖等幾十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的事蹟。

《南渡》主要講的是,七七事變後,清華、北大、南開南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以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遷李莊的情況。

《北歸》主要講日本戰敗到內戰結束前,各自返回。《離別》主要講解放後,這些知識分子最後的歸宿。

作者重點介紹了兩撥人,一撥最後去了昆明,這撥人主要由北京、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師生組成,聯合成立了西南聯大,聯合教學。一撥人最後去了四川宜賓一個叫李莊的古鎮,主要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營造學社的人。

昆明這些人除了要忍受艱苦的生活學習條件外,還要時刻留意敵機的轟炸,時不時要“跑警報”躲炸彈。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三所大學的師生堅持開課學習。而在李莊這些人,則相對安全,沒有飛機的騷擾,但是環境很艱苦,條件很惡劣。

本書作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做了大量的採訪,可以說對當時情況進行了比較真實的還原。作者從不同資料佐證,不同角度分析,給出一個相對可靠的結論。對於確實難以證實的情況,作者只是給出了相關材料,是非就由讀自己判斷。

本書將個人的命運穿插進歷史背景中,既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簡單的描寫,也對個人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敘述,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每個人物。

本書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了比較客觀、真實的還原。作者參考了很多資料,其中有不少一手資料,例如書信、回憶錄等。當然其中也有弔詭的事件,同一件事,兩個人的說法完全不同,而且有時無法證明誰對誰錯。歷史也可能就是這個樣子,你看到的歷史就是創造歷史者的人想給你看的樣子。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有點“尺度大”。很多內容用平臺發文的眼光看,都很敏感,如果在各個平臺發表,一定都要被屏蔽,比如說那個十年的很多事。

本書對那段時期個人的遭遇進行了細緻的描述。人變成了魔鬼,瘋狂、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同類。這些內容在現在影視作品裏是看不到的,基本無法過審,但是這段歷史還不太遙遠,甚至很多經歷過的人還在世,我們還可以知道一些真相。

很多學者沒能熬過那段瘋狂的日子,清華大學自行了斷的教授居然達幾十人,足見當時很多人被迫害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

其實這些南渡北歸之人,說起來都是條件很不錯的,尚且弄到窮困潦倒,入不敷出,更不用說更多根本沒有能力逃走的人,在淪陷區,只能聽天由命。

解放後,這些人有的跟着蔣先生去了海島,有的則留在了祖國。我們用事後的眼光評判誰是誰非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公正的。其實即使是這樣,是非也很難判斷:不能說去了的就錯了,留下的就正確。

結果,有的人死在了海島,有的人死在了祖國(其中很多死於那場令所有人瘋狂的運動),有的死得其所,有的死得冤枉。

一切已經落幕,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