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印象(二)孤獨的卡夫卡

        離開小城庫特納霍拉繼續前行,便來到了捷克首都我夢想中的城市布拉格。有人說布拉格就是卡夫卡,卡夫卡就是布拉格。於是,那個因住過許多爲國王鍊金的術士們而得名的黃金小巷,就成了所有到布拉格來的人必去之地。

        黃金小巷在布拉格城堡聖維特大教堂附近,不足百米幾分鐘就能走到頭的小巷與大教堂恢弘的建築相比不值一提,但它卻因卡夫卡的名字而散發着光芒。

      走進這個名揚世界狹窄的小巷,眼前是十幾間不同風格相連在一起的小屋,每一間都那麼獨特,招人喜歡。五彩的小街像是用畫筆繪出,若不是遊人如織,一定會有種童話般的夢幻。

        其中那間紅頂藍色的22號小屋,比相鄰的房子矮一點,那就是卡夫卡曾經在此居住和寫作過的地方。小屋的牆面開着一扇門和一大一小兩扇窗,門口對於高大的歐洲人來說有點矮,要略微低頭才能走進去。

        裏邊大概有十個平方米左右,也就能轉開五、六個人,現在是一家書店。長方形桌子上、靠牆的書架、還有窗口等,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擺滿了各種版本不同語言的卡夫卡作品和風光明信片。來此的人大多是參觀鮮有購買者,因此書店裏那個捷克女人顯得有些冷漠,甚至擺手不允許拍照。

        卡夫卡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是保險公司的一名職員,由於對文學的熱愛,走上了寫作的道路,步入了文學的殿堂,而他的作品大都是業餘時間創作的。1924年,卡夫卡因肺病無法吞嚥食物,在飢餓中死去,結束了41年短暫的人生。

        由於卡夫卡生活的時代比較混亂,所以奧地利人說他是他們的同胞,德國人說他是德國作家,捷克人對他也並不友好,這種由於宗教信仰、文化差異和血緣的民族身份認定,給他帶來了危機和困擾,其實他是個生活在捷克講德語的猶太人。

        對於讀者來講,他是哪國人已經顯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屬於全世界。他已被視爲20世紀現代主義大師,並列爲榜首。有人說:他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也有人說: 他作品中的幻象世界看似不合邏輯讓人費解,卻是人類生存最本真的樣子。

        站在書店裏放大的卡夫卡照片前,注視着他英俊臉龐上那雙有些憂鬱困惑的眼睛,我猜測着或許孤獨纔是他寫作的真正原動力。他說過“爲了寫作,我想要孤獨”,這寫成Z樣的22號小屋,或許真的滿足了他要孤獨的想法。

        我想象着當年這個用德語寫作的猶太作家,是怎樣下班後帶着晚餐,在妹妹租來用作週末會情人的這個狹小空間,每天都要寫到深夜,淋漓盡致抒發着自己內心龐大世界的情景。

        或許只有這樣,他才能獲得發泄後的內心寧靜和片刻輕鬆,否則如何解釋他委託好友布羅德在他死後全部燒燬其作品。慶幸的是他這個好友違背了他的遺言,替他整理了遺稿出版並替他立傳,才讓我們有幸讀到他謎一樣的作品。

        在城堡腳下有座卡夫卡紀念館,那是兩棟低矮的紅瓦房相連組成的一個庭院。庭院中間是個小噴水池,兩個虛擬樣青銅男人帶着不屑和滿不在乎的樣子,裸體面對面站在形如捷克地圖上小便射出一條真實的水柱,讓人忍俊不禁。

      不知是雕塑者走進了卡夫卡的內心世界,然後用他自己的方式展示了卡夫卡對捷克的不屑;還是根本體現着他本人主觀的意識。無論是哪種情形,我想有一個詞對這位雕塑家都太合適不過,那就是“尿性”。

      卡夫卡幾乎一生的時光都是在布拉格度過的,無論愛與恨,這座靈動的城市給了他創作的源泉。儘管他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成爲文壇巨匠,儘管捷克人對他有着許多的誤解和無知,儘管那些迎合旅遊的販賣和紀念品商業的媚俗並不是真正的卡夫卡,但他的名字已經和這座城市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他是布拉格一張最靚麗的名片和最佳商標已成不爭的事實。

        我們曾經無數次地探討過“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過去我們會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活過奮鬥過追求過,沒有虛度”,現在許多人會說“人總歸要死,一切都將變爲虛無,生命其實沒什麼意義”。而卡夫卡卻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爲它會停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