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詩經之《鹿鳴》

《鹿鳴》是《詩經》中的首篇。這是一首古代貴族宴飲賓客的詩,全詩共三章,每章八句,主要有主人宴賓,嘉賓懿德,以及盡享宴樂等內容。從內容上看正大平直,而風格上更是中和典雅,豐腴婉曲,一派祥和氣象。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全詩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開篇,以比興的手法,借野鹿啃食各種喜愛的植物來隱喻宴飲美食佳釀,營造出了詩歌和宴會寬鬆、和諧的總基調。接下來寫了主人奏樂“鼓瑟吹笙”,賓客贈送禮物“承筐是將”,賓主互相交流“示我周行”及互相學習“是則是效”,最後在“鼓瑟鼓琴,和樂且湛”的盡興和滿足中結束。

據朱熹《詩集傳》的說法,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羣臣時所唱的歌謠。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羣糜鹿悠閒地喫着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歌以此起興,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使君臣之間那種存在於政治上的拘謹和緊張的關係,馬上寬鬆了下來。君臣通過宴會交流討論,溝通感情,其樂融融。大臣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君王也放低身份,近距離地傾聽羣臣的心裏話。在此我們可以看出,宴會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只是大家相聚在一起簡簡單單的喫頓飯了,而是人們消除隔閡,拉近距離,溝通感情,互相交流學習的人文活動。

這首詩歌,後來成爲周朝貴族宴會或舉行鄉飲酒禮、燕禮及饗禮等嘉禮之中普遍演奏的樂歌;周代之後,《鹿鳴》曲多爲食舉、朝會的雅樂;漢代更有在舉行"養老禮"行禮時需演奏《鹿鳴》的傳統習俗。而自唐代開始,所謂的“鹿鳴宴”延續了千年之久。而我們中國人喜歡宴請賓客,喜歡在喫飯時談工作的“飯桌文化”、“酒局文化”,自此而始也。


                ————THE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