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真正改变了,你的世界才会改变

心理学有这样一种现象,个体会不断重复一种创伤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断重新制造类似的事件,或者反复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类似的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里,这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这种现象,比如很多人感情上总会遇到同一类型的人,有的女生结婚之后发现对方家暴,离婚后再结婚对方还是容易家暴。有的人工作时经常和上司有矛盾,换了一份工作后还是有相似的矛盾。

我们经常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却是反反复复在同一个地方不断摔倒,再不断起来,然后继续摔倒。

有人说除非你真的在这个地方学会了你生命的课题,你才会真正地离开这个困境。有人说反复出现的困境,是给了你再一次疗愈的机会,直到你找到生命中的爱。

可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疗愈,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你有没有发现当你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你几乎会不假思索,不加判断地采取同样或相似的方式去应对,但不同的是你期待出现不同的结果。

这就好像你开车本来要去南方,你却一直往北开,还希望自己很快就到南方一样。

当我们最开始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去抱怨别人,觉得是爱人不好,同事不好,环境不好,等事情一遍又一遍地发生又特别容易自责,埋怨自己,觉得自己哪也不好。

也许我们会采取一些行动去改变,但发现事情总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似乎自己做出的改变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时大多数就会气馁,懈怠,顺其自然,忍受着痛苦,品尝着不甘。似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跳出这个怪圈。

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命运,我的命运就是这样了,没办法了,其实你以为的命运有办法改吗?是有的,但是过程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很多人还没等到努力的成果出现新芽就放弃了。

袁了凡先生的一生精彩的演绎了人怎样改变命运。他年轻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孔先生,精通极数预测未来,孔先生告诉他某年应当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县长,在五十三岁时寿终,没有孩子等。

此后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时间,名次,得到的粮食都一一对应。袁了凡开始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

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终于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积极为善助人,因此改变自身的命运,不仅未于53岁寿终,且生下儿子。

现代脑科学地研究我们的情绪,行为模式都是有生理学基础的,用的越多神经连接越紧密,用的越少就越就越松散,比如学开车会从需要脑子记步骤,紧张的练习,到顺其自然的做到。工作也是一样的,从不熟悉,到慢慢顺手就做到了,做得越来越快。

而我们的与人相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选择,又是比较难的问题了,没有十遍百遍千遍地练习,怎么能做到信手拈来呢。换了一个爱人,还是在不停地用和前任相似的模式与他相处,换了一份工作还是用上一份工作的方式在工作,看起来做了很大的改变,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要想真正地让自己改变,最好的方法是在自己的问题上选择一些有正确价值观的书籍,并且不断地用在自己的问题上,或者跟一位老师长期地学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年,因为我们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人进入社会一般二十几岁,意识到自己有这样重复的问题可能已经三十几岁甚至四五十岁,几十年的问题怎么可能通过几天的学习就改变顿悟呢,如果我们真的有那个能力,早就跳出这个坑了。

以前我总以为一个人的改变是很容易的,直到自己真正的学习和改变了一年才发现困难重重,前几天明明想得很开,过几天就忘了,又掉入同样的情绪里,同一个问题发生以后自己认知的转变并不是突然的,而是随着自己理解的加深非常缓慢的进行,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一点点的才能看到天空发白。

而当自己真的有了改变以后,发现看待世界的角度完全变了。比如我喜欢写作,想报名一个写作班。在两年前我看过很多写作班,一看到宣传写作苦和累的我就讨厌,看到宣传写作能赚多少米的我就觉得牛逼,以为有什么秘籍,但等你真正去听课就发现其实也没讲出什么来,也就是平平无奇的讲几堂课而已。

而最近刚参加了一个写作班,被写作班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了,很正能量,收费不贵,还超级认真批改作业。虽然过程会很虐也很苦,但是我真的很想去做好这件事。而且还有一群小伙伴都是这样的价值观,真的好赞。

现在回想一下两年前就没有这样的做课程的人吗?当然是有的,为什么我没有发现,没有遇到,就是因为我脑子里充满了利,想占便宜,想速成,所以选择的老师都是那样的,所以我以为世界就是那样的,而当我自己真正改变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在一群信息中发现这些真正想做好事情的人了。

只有你自己的底层价值观,人生观,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以后,才能真的看到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情,而去选择他们,接着你的人生才会发生好的转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