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 | 庫車遊記:古城往事

繼續新疆旅行,本期目的地:庫車。

庫車遊記進行到這一篇,已經接近尾聲了。當然,最“枯燥”的文字部分也接近尾聲了。大家再再再忍忍哈,就快講完了 [笑哭]。接上期:庫車是一座古城,在學術界,它很有名。

學術界有個研究中外文化的組織,在古代文明“交匯”的課題上,在頭個百年裏,外國學者們研究得最多的地方是敦煌,但當他們探索到庫車所在的古龜茲國文化時,才發現:

庫車所留存的這些並不算太遙遠文明——佛教文化、石窟藝術、音樂、舞蹈、文物以及考古方面的底蘊和潛藏——是一筆更具價值(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也更具優越性)的寶藏。

西域龜茲的面積其實很大,以庫車爲中心,輻射拜城、新和、沙雅、輪臺、烏什等數個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縣城,且,這裏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一個氣候溫和的地方。

相比古西域其他城邦來說,龜茲所在的這一片綠洲含水量更大。

除了我們前幾期遊記中提到的庫車河縱貫全城之外,塔里木河也從此城路過,而且這些河流的發源地更高、面積更廣闊、長度更長,不僅土地肥沃、各類物產豐富,還更有利於灌溉,是一片優質的長久居所。

所以早在1000多年前,玄奘大師就“特地”路過此處。

那時的龜茲農業已經較爲發達,商業一度不輸農業(參考《晉書》“龜茲……人以耕作、畜牧爲業”)。所以“唐長老”回去之後就重點寫了個“旅遊攻略”,介紹說,龜茲這個地方呀真不錯,又適合種地,又適合畜牧,瓜果年年豐,牛羊滿山跑,舉國上下富得流油。

這還不算完。

由於龜茲的北邊是天山,山上的金、銅、鐵、鉛、錫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取之不盡,所以長久以來,這裏還是一個盛產鐵器的古老冶煉中心——我們前文提到的“庫車周邊所留存下來的古城遺址”中就有專門的冶煉遺址。

遙想一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時期的商隊小販大概也是挑着銅壺、鐵器、服飾、氈毯、各種瓜果釀造的甜酒、美食等貨物來到人流量最密集的渡口,人們沿着庫車河岸圍一個“巴扎”,扎堆營業的——就像我們前幾期遊記中提到的團結新橋庫車大巴扎。

至今,《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宜糜、麥、有粳稻,出葡萄、石榴”等等這樣的特產經濟,依然活躍在庫車及周邊的各種大小巴紮上。

但是玄奘所見到的和諧美滿的龜茲日常在後面幾百年中就日漸式微了。

五世紀中期的時候,有一批起源自蒙古草原的厭噠勢力逐漸強盛起來,他們一度征服了龜茲國及周邊的幾個大小城邦,甚至羽翼一度伸展到波斯帝國。

我們之前的遊記中也提到過,那時候的草原部落是沒有什麼“信仰”的,甚至沒有持一、專注、源遠流長的文明,他們一門心思就是搞錢搞地搞擴張,而且來勢洶洶,風捲殘雲,非常強悍。龜茲就開始了幾百年的動盪。

直至龜茲國消失,直至季節更替,直至太平盛世再起……儘管經濟組成和社會結構都有了較大的不同,但是很多古老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在有關龜茲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服飾甚至人們的精神風貌中都若隱若現地保留了下來……

從一段歷史看龜茲,從一個龜茲看西域,兩千年中,這片土地的人文始終在“交融雜燴”中興衰與綿延,那些墜落在歷史星河中的也曾閃耀發光的往事,爲新疆風光的底色塗上了濃墨重彩,也創作了如今“獨一無二”的庫車縣

新疆旅行還在繼續,下文章預告:庫車之旅(第一次)完結篇,之後咱們就要去自駕獨庫公路啦!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篇尾提示:我的遊記都是“連續劇”,當前內容與前後文連起來看,感受會更完整。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衆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