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 | 庫車遊記:關於“龜茲”的一些思考

繼續新疆旅行,本期目的地:庫車。

庫車,古龜茲國所在地。

古西域有三十六國,龜茲名列前茅。但是翻查資料時我就發現,根據漢書唐史中的記載,中原歷史並不承認也從未將其定義爲一個真正的“國”。

事實上,歷史上的龜茲確實也不能算是國,而是個“邦”,或者叫一座城、一片有着固定界線的土地。這片土地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更一度是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對於我這個遊客來說來說,庫車,是一個充滿着疑問的旅行地。

最早出現在腦海中的問題是:“庫車”和“龜茲”這倆詞兒有什麼必然聯繫嗎?音也不同、形也不似的,怎麼“突然”就改了名呢?兩個名字分別起源於什麼時候,來自哪裏?

自然,連我都能想到的問題,學者們肯定是早幾百年前就想到了。但讓我驚訝的是,學者大大們也沒有研究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只能估摸出一個大概:

龜茲和庫車這兩個名字一個起源於十世紀之前,一個出現在十世紀之後;“龜茲”是音譯自原住民的土著語,而“庫車”則是音源於波斯語(以上推測仍存在爭議)。

這樣解釋似乎就說得通了。

十世紀幾乎可以說是西域歷史的一個“分界點”:在那段“空白”的日子裏,有一個強大的遊牧部落迅速由西東擴,建立了面積廣闊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汗”王朝。

都說“歷史是勝利者的書寫”,而喀喇汗王朝的君王,是歷史上爲數不多的不喜歡書寫歷史的勝利者。

他們大擺宴席,用祕製的酒釀將歷史老人灌醉,一睡幾百年。醒來,就是西遼的劈頭一砍。喀喇汗王應聲倒地,至於“斷片兒”的時候他都夢到了些什麼,成爲了千古之謎。

很快“苦叉”這個名字出現在了元代的書籍中,到了清朝中期,“庫車”之名在各類典籍中就已經很常見,並沿用至今。

至於下令更“龜茲”之舊名而正“苦叉”之新稱的人(或權利機構)究竟是哪位,一概沒有記載,隻言片語都沒留下。“庫車”這個名字是打哪兒來的,恐怕永遠沒有人能說清楚了。

所以龜茲古國的價值,遠超想象地昂貴。

單一個“絲路龜茲”的課題,已是“百家爭鳴、百花綻放”的狀態,從國內“綻”到國外。

因爲,古龜茲正正好就處於西域的中心地帶,中原的商旅、高僧們但凡要往西邊走,這就是個必經之地。但是,歐亞大陸腹地又沒有海洋,所以西域並沒有像西方的港口及周邊的島嶼城市那樣,保留下一片沸騰、華麗、浮躁的文明,更不會稍加碰觸就引發一片譁然。龜茲是深沉、內斂的,它其實頗爲壯麗,是多年的不語藏住了那些祕密。

直到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9世紀末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之後,“龜茲”這個名字終於被擺在了桌面上。後面,人們又把這條路豐富爲東、西、中三段

其中,東段的終點在玉門關。也就是說,絲綢之路的東段完全位於中國境內;

中段從玉門關到帕米爾高原。也就是說,中段大部分也位於我國境內;

從帕米爾往西、往南,是絲綢之路的西段。

有過行路經歷的人都知道,過程>起點>終點。中段一旦錯了、過了,起頭再對也到不了終點。而位於絲路中段中間間的龜茲,是左右着那個“錯過”與否的開關按鈕。

瞭解了這些之後,就更加迫不及待要帶庫車看一看,用腳步把龜茲往事一口氣“讀”完。

新疆旅行還在繼續,下一篇文章預告:庫車之旅。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篇尾提示:我的遊記都是“連續劇”,當前內容與前後文連起來看,感受會更完整。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衆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