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人生(一):佛祖拈花,迦葉一笑。

佛祖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沒有人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只有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於是佛祖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與摩訶迦葉”,意思是從今天起,我另外開闢一條傳法的途徑,什麼話都不說,只靠相互之間的心心相印。這個新的法門和宗派,現在交給摩訶迦葉。

花開花落,無非涅槃妙心,天機自在活潑潑的妙用,誰在拈花?誰在看花?是人在看花還是花在看人?拈的是花?非花?什麼是花?鮮花還是心花?誰在笑?是佛祖在笑?是迦葉在笑?還是花在笑?是人在笑花還是花在笑人?是鮮花綻放還是心花怒放?或者僅僅花便是花,拈花便是拈花,微笑便是微笑?

一朵花,把所有的壓力、迷茫,一掃而空。好比人跋山涉水,去尋找一個歸宿,歷經千辛萬苦,最後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地步,正不知如何進退,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一片開闊,草長鶯飛,楊柳春煙,鳥語花香,生機無限。這世外桃源的感悟,都來自心頭眼底。

世界本是鏡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謂涅槃妙心、微妙法門,一切盡在不言中。所以,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禪宗,就這樣在會心一笑中誕生。
它的宗旨,則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禪宗在印度傳了二十八代,到了第二十八代達摩,把禪宗帶到了中國,到了中國以後,達摩祖師更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當年達摩祖師初來中國時,面見南梁皇帝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其在位時,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供佛供僧,大肆宣傳佛教思想。

梁武帝於是開口便問達摩:我修了這麼多寺廟,有何功德?
達摩說:並無功德。

佛家追求的是普度衆生,救苦救難,梁武帝卻要求福報,豈非南轅北轍?如果捐了錢就要得好處,你是在和佛祖做生意嗎?

梁武帝再問:回答朕的是什麼人?
達摩說:我不認識。

達摩講的是佛法,意思是不着相,“無我”(無相),可惜梁武帝沒能理解。話不投機,兩個人只好分道揚鑣。

然後,達摩祖師來到了嵩山少林寺,對着一面牆壁打坐(這在禪宗叫做壁觀),一坐下去就是十年,把影子都印在了牆上,那面牆現在已經是景點了,你現在去少林寺參觀還能看到。

後來,一個叫做神光的禪師上門來找達摩祖師,拜師學藝。

達摩問神光:你想要什麼?
神光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你拿心來,我爲你安。)
神光聽了,愣了半天,說:覓心了不可得。(我找我的心,怎麼也找不到在哪裏啊!)
達摩就說:與汝安心竟。( 我已經將你的心安好了。)

神光因此大悟,成爲中國禪宗的第二代祖師。

心,只是一個個念頭的起伏,前念滅、後念起,後念起、前念滅,念頭不斷的起滅,哪裏是一個可得的實體東西呢?心,不過是由無數接連不斷的前後唸的因緣湊成的一條線,沒有頭,沒有尾,也沒有痕跡,無處可尋。

所以《金剛經》裏面說的: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這就是空的概念。你要明白你心中的那些雜念都是妄念,不過是水中花,鏡中月;一切都是夢幻泡影,皆不可得。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對一切事物都不執著,內心無所掛礙,《金剛經》裏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旦內心無所“住”,那麼自己內心深藏的那顆佛心就會顯現出來。那顆佛心,就是達摩給神光安好的那顆“心”。

其實那顆佛心,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平時被雜念給遮住了,我們看不見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