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觀後記

《長安的荔枝》馬伯庸

微信讀書第114本,用時2小時。

一個朝廷中等級很低的官員李善德貸款買了一處宅子,宅子裏還有一棵桂花樹,想着秋天時住進來桂花更茂盛。在選地方時他就想這裏水源充足,妻子可以方便洗衣服,女兒喜歡洗澡也方便。雖然很貴,但是一想到自己在長安城有了一席之地,一家人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對了,在他買房間的這一天,他請了一上午假的,下午還要趕去上班。他今天做了如此重大的一個決定,想着慶祝一下,便想租一頭健驢,又想到接下來揹負的鉅債,到底擱回三枚,只租了頭老驢。

回去時朝廷中的同事都對他很親和,請他吃了飯喝了酒,雖然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這樣的氛圍使他很滿足,那些都是他平時捨不得喫的東西喝的酒。喝酒時,他的領導給了他一個差事 荔枝煎 ,這種差事給皇帝辦事,可以撈很多油水。他開心的就回家去,喝酒醉了摔了一跤,剛好把指派令摔了出來,他突然看到 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鮮。所以這不是一份好的差事,而是一道催命符。六月份的天氣要從嶺南運回新鮮的荔枝,這根本就不可能。荔枝的物性,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從嶺南到長安,遠近不下五千里路,無論如何也趕不及啊。他想到自己被坑了。誰讓他恰好在這一天告假去看房,衆人一商議,把不在場的人給推出來。

他現在不想去揣測這些蠅營狗苟的心思,只想回家跟家人在一起。可是,這差事做不好是要掉腦袋,自己死了貸款還不上妻子也要被賣做奴隸了。渾渾噩噩的走着碰見了朋友,一起喝酒時講了這件事,一個朋友提議要不和離,這樣就不牽扯了,另一個朋友提議說要不試一試去運一下荔枝,總不能沒嘗試過就放棄。

動身去了嶺南,他是在跟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作戰,但別無選擇。爲了挽救家人和自己的命運,只能殫精竭慮,在數字中找出一線生機,他希望即使最終失敗了,也不是因爲自己怠惰之故。尋找種荔枝的阿僮討教保鮮荔枝的方法,從荔枝品種到儲存方式,從轉運載具到轉運路線,從氣候水文到驛站調度,無數變量彼此交錯,衍生出恆河沙般的組合可能。做胡商的蘇諒攜帶隊伍出發。四條路線,各有優劣。並不奢求能夠一次走通,只想知道新鮮荔枝最遠可以運到哪裏。實踐後也仍在害怕。他說,我這輩子,從來沒花過這麼多錢在一件毫無成算的事情。“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在運送荔枝的時候,他也在不斷更新線路上荔枝的狀態。在格眼簿子的圖例裏,赭點爲色變,紫點爲香變,朱點爲味變。而墨點,則意味着荔枝發生褐變,流出汁水,徹底腐壞。實踐後還是差了一點,又想起如何保鮮,那就別摘下來呀。後來的方法是把荔枝樹砍下來,再加上之前的方法,這樣總能運到吧。在感覺鮮荔枝可以送到長安時,嶺南的人害怕聖上怪罪可以送到爲什麼不早早送,長安的人既然可以送到就多送些。貴妃要喫,那貴妃的親戚家人也要喫。這樣運到,六月初一運抵京城的荔枝數量,要追加到三十叢。因爲可以運到,那貴妃的親戚也要喫,加上運送的風險,更加大的荔枝的數量,砍伐荔枝樹。原以爲成了皇莊就無人欺負,可最後的變本加厲都是人的野心。蘇諒的要求也沒能滿足。是沒能力滿足。可無論坐騎跑得有多快,李善德都無可避免地,在自己的良心上發現一處黑跡。

最後,“我原本以爲,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應該會很開心。可我跑完這一路下來,卻發現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內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從前一樣,苟且隱忍一下,也許很快就習慣了。可是我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殘碑旁,看着那荔枝送進春明門時,發現自己竟一點都不高興,只有滿心的厭惡。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衝動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李善德得罪了右相被髮配到了嶺南,在那裏和妻子女兒住在阿僮的荔枝園補種荔枝,給蘇諒寫了封信,給崑崙奴立了碑,這樣也算完美結局。在阿僮問妻子時爲什麼從長安搬到嶺南都不怨李善德,妻子回答說,二十多年了,他在長安爲了生計奔走,其實並不開心。如果這麼做能讓他念頭通達,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

李善德“他這個人吶,笨拙,膽小,窩囊,可一定會豁出命去守護他所珍視的東西。”從開頭買了宅子後的開心竊喜,收到牌令後的膽怯,去實踐時的睿智,到最後爲了朋友去反抗的毅力,也是一個很普通的老百姓。作者在男主的人物心理細節描寫和一些現實生活隱晦的人情世故,需要品味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