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昔日通棉三廠和青龍港碼頭

文/蘋兒(茵草芳菲)



秋高氣爽,金桂飄香的季節,我們一羣退休後的兄弟姐妹,相邀來到昔日的南通國棉三廠和青龍港碼頭。


三十年後,當我們再次踏上這片故土時,五味雜陳湧上心頭……雖然已不見昔日繁華的景象,但張謇先生親手創辦的部分恢宏建築尚存。如通棉三廠的鐘樓、四合院、倉庫,和青龍港碼頭的侯車室等。我們從百年的古蹟中,依稀看到,並強烈感受到了當年曾經的繁榮與熱鬧 。此時此刻,我撫摸着殘垣遺蹟,情不自禁地觸景生情,浮想聯翩……




那時的通棉三廠,在我的記憶裏好大,它佔三廠鎮整整半條街,裏面除了鋸齒形廠房,還有大禮堂、大花園,和氣派的行政大樓及偌大的連排倉庫,是個佔地面積百畝以上的大型紡織廠。當時,有10萬紗綻和500檯布機,共有7000多名工人。除本土外,還有來自南京、南通的紡織女工,尤其是一羣南京姑娘的穿着打扮,和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在三廠鎮上獨領風騷,成爲年輕人紛紛效仿的偶象。正因爲有了通棉三廠,才促成三廠鎮的繁榮昌盛。70年代時,連政府所在地的海門鎮,也遠不如三廠鎮熱鬧繁華,使許多海門鎮上的小青年,都會想着法子去三廠鎮上玩,去買新衣服穿。


那時的青龍港碼頭,停泊多條大小不等的客輪和貨船,長長的汽笛聲,在碼頭上空久久迴盪……它是輪船開往上海的唯一碼頭,吸引了無數南來北往的客人。其中有去探親訪友的、有做小生意的、有打工掙錢的,尤其是在逢年過節期間,碼頭上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好一派繁忙景象。買客輪票的都排成了一條長龍,卻經常一票難求。有的人甚至在青龍港客棧連住數日,也很難買到一張去上海的船票。輪船票成爲了不少家鄉人夢寐以求的緊俏商品。在80年代的青龍港碼頭達到到了鼎盛期,一天往來旅客高達8000人次。每天人來車往,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百年滄桑,世事變遷。通棉三廠、青龍港碼頭,如今已改名換姓,不復存在,原有的建築與設施,有的甚至蕩然無存,無不令人感到遺憾和惋惜。但我們更加相信和期待,在它們身上,能老樹發芽,開枝散葉,打造成傳承張謇先生的紅色旅遊景區,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的美好明天。


讓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