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與張寒暉

《松花江上》與張寒暉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孃。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孃啊,爹孃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這是著名音樂家張寒暉先生於1936年秋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衆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並與後來由江陵作詞、劉雪庵作曲的《流亡》和《上前線》兩首歌組成著名的《流亡三部曲》在各地廣爲傳唱。解放後,周總理指示,將《松花江上》編進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2015年還入選“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之一。可見當年這首歌的流傳和對中國人民抗戰有着多麼巨大的影響。


九·一八事變,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此後,日軍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並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僞滿洲國傀儡政權,日本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帝國主義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侵華戰爭的開端,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張寒暉1936年秋季創作的歌曲《松花江上》,就是一首反映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國家面臨國破家亡的時刻,東北軍將士和流亡難民盼望打回老家去,驅除日寇,重返故鄉愿望和心聲的歌曲。《松花江上》最先在東北軍中流傳,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極大地激勵了人民羣衆的抗日熱情,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

張寒暉1902年出生於定縣(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陽村的一個讀書人家,父親是清朝末年具有革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他自幼愛上了戲劇音樂,並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於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懷着探索“戲劇大衆化”之路的滿腔熱情,離開北平,回到定縣,開始他在社會中體驗人生,走與工農結合之路,尋取創作素材的風雨旅途。1930年張寒暉利用定縣職業中學教導主任的身份做掩護,在講臺上向青年學生灌輸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使他們從這裏起步接觸到革命道理。


1931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佔東北的“九·一八”事變,蔣介石採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中華民族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潮,在校園內也引起了強烈反響,學生們高唱《打倒日本》等抗日歌曲,以抒發愛國熱情。張寒暉根據舊軍歌《三國戰將勇》的調子填詞創作了第一首歌曲《可恨小日本》,又根據民間曲調《滿江紅》填寫了抗日歌曲《告我青年》,這些歌引起職校學生及其他學校和廣大農村青年的強烈共鳴,也被敵人所注意,反動分子告發他是“赤化青年,危害地方”,危險降臨到他的頭上。

1932年張寒暉祕密離開定縣,輾轉來到西安,投奔在陝西省教育廳任職的北平同學劉尚達,在劉尚達任館長的民衆教育館任總務主任。1933年因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被撤免,劉尚達的職位也被剝奪,張寒暉被趕出民教館,陷入了失業和貧困,被迫回到定縣老家,參加組織了一個“定縣戲劇研究社”,並參加了當代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博士在定縣搞的平民教育實驗活動,同時在平教會平民文學部工作。他便利用平教會提倡“深入民間”的機會,開展一些地下的革命宣傳活動,創作出揭露社會黑暗、鼓舞人民起來鬥爭的小說《鹽潮》和《聽候宣判》等文學作品。

1934年中共河北省委派李德仲到定縣恢復黨組織,與張寒暉接上頭後,又與其他黨員取得了聯繫。張寒暉便以平教會職員爲掩護,擔起了黨交給的各項任務。他在平教會工作了近兩年時間,這期間,他深入學習民間的秧歌、民謠,收集了爲數衆多的定縣民歌,如《小白菜》、《寡婦上墳》、《摘黃瓜》等,都深深印在他的腦子裏。在生活中,張寒暉不斷髮掘着豐富的民間寶庫,這些民間藝術給了他很大啓發,成爲他後來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鑑,也激發了他爲民族、爲大衆創作的熱情,張寒暉的音樂創作從此開始萌芽。這期間,定縣東關駐紮着東北軍53軍的一部分,他們就是在“九·一八”事變中執行蔣介石“絕不抵抗”的命令,而丟棄了東北的將士,對此他們早已心懷不滿,盼望着打回老家去,驅除日寇,重返故鄉。並且李德仲同志也是東北人,多次給他講東北的有關情況:富饒的大地,豐富的寶藏,“九·一八”事變經過以及從東北流浪出來的情景等等,給張寒暉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心中埋下了要爲東北軍將士和流浪民衆寫歌的種子。

1936年,經批准,張寒暉再次告別了養育他的故鄉,第二次來到西安,任實驗話劇團導演。秋日的一天,在東北軍中作地下工作的孫志遠找到張寒暉,向他通報了東北軍將士高漲的抗日情緒等情況,請多才多藝的張寒暉寫一個直接反映東北軍思想感情的歌曲。深夜,張寒暉靠在木板牀上凝思,許久爲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調子在絞盡腦汁,蕭瑟的秋風裹着落葉拍打着窗戶,門縫發出嗚嗚的聲響,使他彷彿聽到了東北軍將士熱烈的呼喚,聽到了流浪着的東北婦女的啼哭聲,轉而定縣民歌中的悲鳴聲調又響在耳邊,他忽的從北方婦女失去親人在墳頭哭訴的音調中,抓到了素材,並結合已經寫好的歌詞反覆吟唱起來,又經過幾個不眠之夜,《松花江上》終於在蕭瑟秋風的伴奏下譜成了。1937年1 月,周恩來同志代表中國共產黨赴西安處理“西安事變”時,在對東北軍、西北軍將領做團結工作時,就親自指揮合唱《松花江上》這首歌,起到了強有力的團結和凝聚作用。


《松花江上》具有傾訴性、敘述性兼抒情性的特點,歌詞內容有很強的說服力,真切感人,唱出了呼天喚地似的旋律,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如泣如訴的歌詞和音調,使每一個傳唱的人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嗚咽的唱不下去,他們被感動着、哭泣着、吶喊着!每個人心中都燃起了打回老家去的戰鬥決心。

1946年3月11日,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張寒暉同志病逝於延安,並安葬在延安寶塔山之南的文化山山坡上,他的墓前豎立的墓碑上面鐫刻着“人民藝術家——《松花江上》作者張寒暉之墓。”爲了紀念他,陝甘寧邊區文協出版了《張寒暉同志遺作歌曲集》,1960年,定縣建成了張寒暉紀念館。2002年,在張寒暉紀念館舊址改建了張寒暉文化廣場,立其銅像一尊,成了定州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民藝術家張寒暉名垂青史!他的歌曲千古流唱。

2022.9.1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