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播寫作:回不去的故鄉和童年

寫在前面的話:

從9月初的突如其來,在夥伴的提議下開始了每天早上7點-8點的早讀直播,不知不覺就堅持了1個月。

今天也繼續讀着,臨時起意,想記下當時的想法,於是就打開電腦,對着直播鏡頭,開始邊說邊寫,於是有了下面的文字。有兩本書《阿勒泰的角落》《一切境》,有木樓地窖,有童年,有故鄉,有迷茫。

能記錄,已感恩。感謝今早的2000字。

我決定,之後都直播寫作,並發表出來。一爲讓自己寫起來,有了大家的監督,再不給自己藉口;二爲掏空自己,既然塞住了,那麼掏空它,重新開始。

01

今天在讀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讀到有地窖這件事,突然想起小時候的事情,外公家的廳堂裏面也有一個地窖。而且想起某個鄰居家也有一個,而另一個鄰居家有個木製的陽臺,是從廳裏通過一個長長的木樓梯纔可以上去。

這又讓我想起了我的小學,那也是兩層高的房子,第二層就是木製的。而且那一層是我們這個班級獨享,在我的記憶中,只有我們是在這個木的教室上課的。

這幾天恰聊到了家鄉,其實故鄉印象目前能存下來的,也是極少的。以前我一直並不認爲80後並不怎麼樣像常說那樣悲催,不過現在真的覺得,在家鄉的根也基礎不穩,在外面也仍然是漂着的。我覺得我們一直是漂着的,還真有點悲催。

現在看看家裏的風景,確實挺美,有一點小小諷刺,我前兩天,國慶那天吧,才通過老家門口的監控,看到門口田野的風景,特別美,門口的路很整潔,稻田一片綠色,路旁邊的樹是桂花,天很藍,這幾天溫度很高,看到有鄰居就站在大樹下聊天。

可是,不久對面山上起了山火,而且甚至來了部隊,還有兩架飛機,不停在附近兩個水庫灌水去救火。這幾天特別高溫。這都是真實在發生的,我們只能看着,無能爲力。

其實現在鄉村很少年輕人的,有時候想想,在鄉下住的房子都很舒服,空氣特別好,因爲我們那裏沒有工業,這是好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們一時無法留在家鄉原因,我們很想留在那裏,但是沒有生存的來路

我記得,在我是留守兒童的時候,每天走出來去上學,我們村口當時有一工廠,陶瓷廠,我們都記得,當時這個廠有一個管理人員,他每天早晨都沿着門口的大馬路跑步。當時很多同學都對他打招呼叫HELLO。可是,現在回去看到那個遺址,很衰敗。

02

其實我在讀一本書《一切境》,是寫了20多年書的安妮寶貝的新出散文集。她現在名叫慶山,爲什麼散文集呢?在寫一個長篇小說的時候,那好像一直緊着一口氣,因爲在寫長篇,在寫作過程中,她也會另外寫一些真實的表達她當時所思所想的文字,就是寫長篇是一個很費心力的事,所以她另外會寫一些文字,借這個寫梳理自己、療愈自己。所以,當我們去讀她的這個散文的時候,其實得到了一個法門,一個途徑,讓我們走入這個作家的內心,當然是表示她當時的這個階段,當時的心情,也可以說是過往幾十年的積累、醞釀到轉化到表達出來的一個過程。

我特別喜歡看作家的故事、他們的心路、寫作的靈感。這也是我陪伴孩子去閱讀時與其他最不一樣的地方吧,因爲我常常會站在寫作者的角度,而且先是對這個作者感興趣,去了解他,去了解他爲什麼或從何而來有這個源由,有這個靈感對吧,很好奇。

如果我們的孩子有站在創作者的角度去看書,她是不是代入感會更強烈一些呢?難道真的對一個這樣的生命不好奇嗎?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她讀進去,她能感受一個人生命的更深的質感的話,我不相信她會缺少那種表達的慾望。所以,讀和寫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03

我幾乎真的很少夢見過外公的房子。其實確確實實地我們三姐妹在那個地方生活過很久,對那裏的每個山坡和道路,都很熟悉,可是卻幾乎忘記了。

其實今天早上讀這個《阿勒泰的角落》給我最深的一個感受是,我們現在生活在都市裏,被太多東西所裹挾,難得清靜清醒,可是在讀剛剛那段文字的瞬間,彷彿領略和感受到一點,我也在一瞬間和那個作者坐在了那個山坡上房子前的板凳上,那裏沒有污染,沒有人煙,沒有現代社會所有的一切,就是特別的靜和乾淨的一個地方,是的,一時之間忽略了生活所需要的雞毛蒜皮。而恰恰相反,我們現在在城市裏,哪怕如現在這樣一個小城,缺的恰是那片刻的清醒和不被幹擾。我們與真正的大自然隔絕太久了。

現在,我們回到老家去,在我婆婆家,後面的山是可以上去的,我也常帶我的孩子們上去,從上面的路繞一週下來,雖然也是挺自然的環境,而且可以看到山的兩邊,看到遠處,但是那條路是人工開的,知道是爲什麼而開嗎,當然不是爲了散步,而是爲了上山祭祀和土葬。

所以在這裏散步,不如去我孃家那裏,有一條路,當然現在也是人工開出來更寬了,能通車了。但是走在那裏去,真的沒什麼人煙了,那裏的山上幾乎已經沒有人工種植的土地了,可在我小時候,我們是走很遠的路,走到裏面裏面去,種西瓜,還要守,不是怕人,是怕動物來破壞。那時裏面還有人種水稻,現在的人都移民出來了。

雖然這個條路,現在通往更大的城市,其實普通人卻不太願意走,因爲裏面真的沒什麼人家,很荒野的感覺。我又記起來了,在這個衝裏面,曾經有一所學校,可也是在我小學階段,和一羣幾個老師和同學,將最後的桌椅搬出來,從此沒有了。

山路十八彎,記得當時那附近有一個我弟弟的同學,他有幾個姐姐,到他們家,真是山路十八彎,我就記得這個特徵,詳細的也不記得了。曾經這裏也是年年有山洪,春天暴雨,水暴漲,有一年,還有人從這裏漂下去過,我們還去看了,當時的情景現在想想仍然有點恐怖。

前一段讀了《萬物有靈且美》裏面有一篇頑強的農婦,現在讀到這家房東太太,覺得在那樣環境下生存的人,真的特別能幹和頑強,並不是天生她們想這樣,而是生活造就了她們這樣子。而我們,手無縛雞之力,肩不能挑,很多方面真的很無能。

是什麼讓我們的能力退化了,因爲我們的根丟了。故鄉模糊了

(每日7-8點,直播讀與寫1小時 以上爲2022-10-3直播寫作文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