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正月小金行之參觀三關橋遺址



    壬寅年正月十九日,星期六。大年剛過,我們一行4人來到小金縣,緬甸革命先烈,重走長征路,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小金縣因當年紅軍長征時曾在小金縣翻越夾金山,實現紅一和紅四方面軍在達維勝利會師,並召開了著名的兩河口會議而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中。

      我的好友小馬哥馬斌是小金縣的文化名人,既是教師、詩人、作家,也是攝影家。根椐行程安排,他既當司機,又當導遊,陪同我們參觀了三關橋。

      三關橋位於小金縣城西北的美興鎮美興村,始建於1924年。此地系小金、金川、丹巴三縣往來必經的三關口,故橋名“三關橋”。該橋全長60米,寬2米,爲鐵索橋,用11根鐵鏈深插於兩岸巖壁內,上鋪木板而建成。

    來到南岸橋頭堡,我們看到的是漢代風格的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築,氣勢恢宏。牌匾上有“魚鑰閒關”四個石刻大字。小馬哥告訴我,“魚鑰”來自南朝梁簡文帝《秋閨夜思》詩:“夕門掩魚鑰,宵牀悲畫屏。” 意思爲魚形的鎖;閒關亦作“間關”,有悠閒自在或轉動自如之意。

      我們來到三關橋中段,感覺寒氣逼人。橋下波濤洶湧澎湃,橋上鐵索上旌幡飄舞,橋身搖搖晃晃; 三關橋不僅是歷史遺址,至今仍然承擔着美興鎮兩岸人行交通的重仼。小馬哥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並不停地爲大家拍照。

    北岸橋頭堡爲哥特式石建築,有“關鍵”二字石刻及行草“靈崖鎖江”。從牌扁上的“關鍵”二字,可見當年此橋的重要性;而“靈崖鎖江”,也詮釋了三關橋所建地的地勢險要。現此橋雖已部分損壞,但立橋頭,東可見小金川河水滾滾而至;西可望農田千頃。橋的兩端村寨鱗次櫛比,果樹繁茂,一派繁榮景象。

    三關橋就建築風格而言,南岸橋頭堡爲中式建築,北岸橋頭堡爲西式建築;真是匠心獨具,至於當時爲何如此設計三關橋,衆說紛紜,我們也無法考證。

      小馬哥告訴我們,當年三關橋曾進行過激烈戰鬥,是小金縣幾座鐵索橋中保存最爲完好的一座。提起鐵索橋上的激戰,我們這一代人想起的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腦海中浮現出一幅慘烈的戰鬥場景……戰旗獵獵、軍號嘹亮、炮火連天、前赴後繼、視死如歸!1935年紅軍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以後,曾在三關橋與國民黨守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幾易陣地,橋頭堡上那累累彈痕至今可辨,彷彿在向後人訴說紅軍的英雄壯舉,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和平的珍貴。

      我們站在北岸橋頭堡,看到老百姓供奉的毛主席像,心中無比激動。“喫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恩毛澤東,幸福感恩革命先賢”。回來想近幾天小金行的所見所聞,我明白了小金縣的村寨爲何家家戶戶都懸掛着黨旗的原因了,那是一份感恩,那是一份銘記,那是一種永恆的激勵!看到北岸橋頭堡上刻的毛主席的詩,此時朗誦更添新意。“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情不自禁地舉起右手,向毛主席致敬!向紅軍致敬!

(文中照片由小馬哥拍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