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橋斷想


雨後初霽的一個深秋,與友人蔘觀完水口戰役陳列館,信步來到旁邊不遠處的大部橋。

所謂橋,基本釋義是指駕在水上或空中便於通行的建築物。而橫跨於湞水河上的大部橋,卻是一座並不尋常的橋。它是一座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橋,又是一座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橋。

大部橋始建於1907年,原名永安橋,解放後改稱大部橋。座落於南雄市水口鎮大部村,是兩岸村民通行的一座七孔石橋。橋身是紅色麻石砌築,橋面爲青麻石鋪設,邊上有麻石欄杆,橋墩前設鵝胸分水尖裝置,整座橋外形美觀,具有重要的建築價值和文化價值,被譽爲“湞水上的水口古橋”,是南雄市不可移動文物。

站在橋上,帶着些許涼意的秋風撲面而來,置身於這古樸莊重的橋中,望着橋下平緩東去的湞河水,心中泛起波瀾,腦海裏浮現出那烽火硝煙的戰爭場景。

紅軍轉戰贛南時期,1932年7月,在南雄水口發生的“水口戰役”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大部橋就是主戰場之一。

1931年9月,中央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三次“圍剿”。蔣介石不甘心失敗,讓廣東軍閥陳濟棠的粵軍“助剿”。

1932年6月,中央軍委命令紅一、紅五軍團回師粵贛邊,準備痛擊粵軍。 1932年7月初,粵軍奉命由韶關、信豐兼程趕赴南雄,與紅軍在水口圩的大部橋一帶遭遇而發生大規模激戰。

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的往前衝,湞水兩岸,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大部橋頭彈雨如飛,喊殺聲響成一片。倒下的紅軍戰士和敵軍屍體互相枕藉,滔滔湞江河水,也被染成紅色。有的同志疲勞過度,倒頭便睡,第二天醒來,才發現是和敵人的屍體露宿在一起了,有的同志夜間口渴,摸到河溝裏去喝水,有一股血腥味,第二天拂曉一看,原來河溝裏的水泛着紅色。

這場戰役歷時三天兩夜,三千名紅軍戰士近百名南雄兒女犧牲在這片紅土地上。大部橋在顫抖,湞河水在嗚咽。

“雙方傷亡之大,戰場景象之慘烈,爲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所罕見”。當年參加指揮這次戰役的聶榮臻元帥回憶說。

無疑,這是一場惡仗和硬仗,這場戰役爲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光飛逝,時間過去了將近一個世紀。大部橋那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巍峨身姿,橋下波瀾不興的湞河水見證了那艱苦卓絕的烽火歲月。

如今,站在橋頭,歷經風雨滄桑的大部橋依然橫跨於湞江河上,彷彿訴說着那些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耳畔似乎還聽見當年的槍炮聲、喊殺聲。

一陣秋風襲來,把我從沉思中拉回到現實。放眼四顧,青山如黛,草木蔥蘢。橋面上汽車、摩托車穿梭往來,兩岸村莊矗立着一棟棟新樓房,村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先烈們曾經浴血奮戰的這塊紅土地上,正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大部橋,一座革命的豐碑,大部橋,一個時代的象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